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综合  快讯

浙江大学入选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

发布时间:2016-10-15来源:地方合作处作者:庞晓涛4316


    近日,浙江大学报送的《科技引领 助推产业扶贫》项目,从41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入选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十大典型项目。浙江大学的经验做法,成为推动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探索多样化扶贫的路径之一。
    
    
浙江大学自2013年首次参与国家定点扶贫工作,承担定点帮扶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任务。三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明确使命,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精神,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金德水、校长吴朝晖为双组长的定点扶贫领导小组,党委常委会多次专题讨论并部署扶贫工作,并将定点扶贫工作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同时设立专项资金保障扶贫工作顺利推进。
    
    
浙江大学充分发挥人才科技优势,立足当地实际,整合多方资源,举全校之力,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定点扶贫工作,推动了景东县经济社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三年内,浙江大学共有140人次校领导、专家教授及管理干部赴普洱、景东等地考察调研,先后选派6人次挂职干部和1人次第一书记赴普洱市、景东县开展挂职工作,选派7名专家教授分别担任景东县政府顾问和首席专家,多次组织跨学科专家服务团队赴景东支持特色产业发展。
    
    浙江大学积极开展人才培养,通过组织党政干部、农技人员、教师医生等各类专业培训班,依托研究生支教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设立求是奖教金和助学金、开展捐衣助学等活动支持景东基础教育,同时整合附属医院、校友、浙商企业等社会资源共同助力景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曾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为定点扶贫先进集体。

(庞晓涛)
    
    

2016年10月17日,《中国教育报》05版专题报道《部属高校精准扶贫十大典型项目扫描》。


    浙江大学:科技引领助推产业扶贫


    地处滇西南中部的景东彝族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境内居住着彝、汉、回、傣、布朗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0.36%。全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于哀牢山、无量山两个自然保护区周边的山区、半山区、边远高寒山区、干旱缺水地区和地质灾害隐患区,且多为少数民族群众,居住环境恶劣,处于整体贫困状态。
    
    
景东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以不到全国万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保留了占全国三分之一的物种,被誉为“天然绿色宝库”。其中,核桃、茶业、乌骨鸡、食用菌等成为景东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浙江大学专家团队历经多次实地调研考察,探索创建了“高校+政府+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的“六位一体”产业扶贫运行模式,通过内引外联,整合资源,建立开放式帮扶体系,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具体如下:
    
    
一是打造品牌核桃。在对景东核桃进行品牌“会诊”之后,充分挖掘景东核桃在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帮助打造有独特品牌个性的“景东核桃”区域公用品牌。以核桃产业为突破口,联动当地旅游业、服务业的提升和发展。“景东核桃”这一区域公用品牌将景东无量大观的地域环境特征、人文历史文化、特色优势产业以品牌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将更多的自然资源、生产要素转换成生产能力和经济能力。
    
    二是打造特色茶产业。浙江大学专家团队利用茶产业加工方面的技术特长,帮助当地企业开发白玟瑰、景东生红、景东红普等茶业新产品,提升景东茶叶产业附加值,扩大知名度;通过举办茶叶加工技术培训,提高传统普洱生茶和特色红茶的加工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通过引进合作企业,加快茶产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帮助解决市场问题;通过建立扶贫基地,打造龙头企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三是做强乌骨鸡产业。浙江大学专家团队对无量山乌骨鸡原种保护、品种选育、养殖标准制定、生态庄园规划及地理标志产品申报等开展了技术指导和帮扶工作,按照“一品”(打造一个特色精品)、“二优”(发挥品种、生态两大优势)、“三合力”(聚集高校、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的发展思路,逐步做大做强景东无量山乌骨鸡产业。2015年景东全县无量山乌骨鸡存栏250万只、出栏350万只,分别比2012年末提高108.3%、169.2%,实现产值2.8亿元。

    
    四是有序开发食用菌产业。成立“浙江大学-景东野生菌资源保护实验室”和“浙江大学景东哀牢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菌监测站”,开展景东野生菌资源调查和保护利用;建立名贵野生菌监测样地和野生菌-森林功能促进实验区,监测收集了200多种珍贵大型真菌资源;对景东特有珍稀野生“小香蕈”、珍稀野生灵芝“白肉灵芝”等5个野生菌资源进行标本采集、分离纯化,经过3年培养,成功获得它们的纯菌种,逐步开展规模化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