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图说浙大  新闻瞬间

诗歌让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充满希望

第二届“求是杯”国际诗歌创作与翻译大赛各奖项揭晓

发布时间:2017-04-06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朱原之 5979


风雨在他眉间积藏,

沉沉暮色推移入夜。

狂风从他冲冠的怒发中滋长,

似秃鹰俯瞰一切。


他将屠夫的拳头伸入黑暗之地,

挥拳。一片火海疾驰着穿越街道。

炙热的浓烟呼啸,将路吞噬,

直至破晓。

——节选自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德语语言文学2015级硕士生练斐的翻译作品,格奥尔格•海姆(Georg Heym)的《城市之神》(Der Gott der Stadt),获翻译类一等奖。

第二届“求是杯”国际诗歌创作与翻译大赛颁奖典礼,暨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求是人文发展基金成立仪式于41日在紫金港校区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热爱诗歌和诗歌翻译的师生们共同见证了27项诗歌创作和翻译奖项的揭晓。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宋永华出席颁奖典礼并致辞。

去年10月至今年1月间,大赛共收到2976件参赛作品,作者和译者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的580所高校,涵盖理工农医人文社科等门类的300多个专业,其中包括在外国高校留学的中国学生,和在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

法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先生为获得特等奖的作者和译者颁奖,来自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2015级硕士生马小贵创作的作品《魏公村的幽灵》,获得创作类特等奖;来自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思政教育专业的2015级本科生谢其政翻译的作品《月之舞》,获得翻译类特等奖。 

本次大赛由浙大人文学部主办,中美诗歌诗学协会、《世界文学》杂志社、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互联网+”中外诗歌经典出版与传播项目组协办。

浙大外语学院求是人文发展基金由七位浙大企业家校友发起成立,旨在为“求是杯”国际诗歌创作与翻译大赛、国内外知名文学艺术家及专家讲座以及其它与人文学科发展相关的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文 朱原之 / 摄影 卢绍庆)


附:勒克莱齐奥先生在颁奖典礼上的发言《诗歌》

如果我们去思考语言的艺术,那么诗歌将会是第一位的,不管是从时间先后来看还是从价值大小来看。为什么诗歌有这个优先权呢?首先是因为诗歌是语言的本质。它阐述了人性的起源和真理。诗歌随着语言而诞生,它是语言的本质,是一种物质性,也可能是人类存在的理由。没有诗歌,我们将会是缄默的。当人类想要传达一种现实时,我们会使用象征性的符号。我们将符号、词汇、句子、韵律、谐音、声调甚至声音的应用音域结合起来,这是为了构成一种发声的语言,也就是说是为了创造一种和谐并虚构一个故事。

其次,诗歌是人类必需的,因为它避开了冗言、暴力和孤僻。诗歌是明显清楚的。它的语言(口语或书面语,因为诗歌不能仅局限于书本)是必要的,急迫的。同时,诗歌语言是既现实又升华的,它虚构现实,它承载着感情和智慧。

我们可能过度地想要把诗歌语言和叙述分离开来——叙述展现现实,讲述一个故事甚至是历史。而诗歌语言在物质性、逻辑上是随意的,它会表达一些情感,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一种天使的语言——然而这样的区分过于简单。同所有武断一样,这种武断需要经过检验和批判。在世界文学遗产的叙事宏篇里(例如我们可以想到荷马的《奥德赛》,蚁垤的《罗摩衍那》),有一种生命的力量,这种力量是诗歌的源泉。如果我们考虑现代小说(我把这个现代加上引号,因为现代是一个模糊相对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到它是被幻想、想象和梦想这三种凸显出诗歌创作特点的事物所浸渍的。我举个例子:曹雪芹的《红楼梦》的传奇故事使我们从他所描绘的最真实的清代封建社会,其中的残酷的、不公正的、充满激情的一系列人物,以及对这个社会女子状况的确切描述过渡到一种诗意甚至神秘的维度里,在这个维度里,梦想代替了现实。有时候梦幻被包裹在一个寓言的时间里,情节的发展并不遵循逻辑,在一个圆形的轨道内运行——这是一种内在的时间,一种想象的诗意的时间。我所说的关于曹雪芹的话也适用于世界范围内许多的小说作品,比如奥诺雷•德•巴尔扎克的作品(《人间喜剧》),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更现代的则有威廉•福克纳或者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对于后者来说,评论家创造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这一颇具矛盾的修饰语。

实际上,诗歌是人类的第一声呐喊。愤怒、反抗的呐喊或者是爱情和希望的高歌。一种号召,一支舞蹈,一种富于魔力的沉醉,一种不停反复的询问。

在文学艺术的一开始,诗歌制造了情绪,创造了美,给我们带来了死亡的颤栗。它所创造的图景并不都是理想的,如同《诗经》里这首奇特的诗《野有死麕》中被茅草包裹的鹿的象征一样,(《诗经》,作于公元前一千年前)将爱情和死亡联系在一起:

野有死麕,

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

吉士诱之。

同样的主题,我们可以在整个诗歌的历史里程中找到,从奥维德的《哀愁集》到以死亡为主题的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我们了解诗歌在中国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唐代、宋代产生了世界文学中最杰出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王维、苏轼。之后诗歌开始触及哲学,并且以某种方式触及到维尔纳•海森堡或是普朗克所呈现出来的现代科学,同样,在李白的四行诗《独坐敬亭山》中: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尽管,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我想将这首深刻、精绝、成熟的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年代最纯正的诗人的直观灵感进行对比,比如,威廉•布莱克的《夜间的老虎》或是诗情澎湃的青年阿蒂尔•兰波写的:

噢季节,噢庄园,

可有灵魂完美无缺?

(...)

你可懂我的言语?

它必须逃离飞去!

我在某一天断言:中国杰出的诗歌遗产是中国最伟大的艺术珍品,这个断言也许有些过头。中国古诗让世界确信,诗歌是永恒的,它凌驾于当代悲剧和代表现代性的不可一世的技术之上。今天,与美丽城市杭州的会面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

关于诗歌的普遍性,我将援引1700年前中国诗人陆机在《文赋》中给出的定义:

佇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

-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