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图说浙大  新闻瞬间

全球最有趣的机器人比赛登陆浙大

多国大学生两周内设计制作机器人大比拼

发布时间:2017-08-08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田雪 周炜 卢绍庆6716



87日上午,第28届国际大学生机器人设计大赛(IDC ROBOCON 2017)在浙江大学开赛。开幕式进行到一半,选手们与带队老师齐齐地将目光投向大屏幕,赛题在这一刻才正式公布。几分钟后,这来自全球8个国家11所高水平大学的55位大学生,通过抽签决定了自己的分组,每个组都由来自不同学校的选手“混搭”而成。

他们将在短短两周内设计并制作出机器人,最终完成任务挑战。决赛将于818日在杭州低碳科技馆举行,并向公众开放。本次大赛主席由浙江大学控制学院教授熊蓉和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山北昌毅共同担任。参赛学校包括了麻省理工学院、东京工业大学、韩国首尔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等11所在机器人研究领域拥有较高水准的高校。


国际化组队,跨文化交流

55位参赛选手是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埃及、墨西哥等8个国家的11所高水平院校的大学生。他们在开幕式现场随机分成12组,每一组都由来自不同国别的选手组成。因此,除了设计和制作机器人,队员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与协作也是本次大赛的重要挑战之一。主办方表示,机器人是一个跨学科的产物,所以团队合作在机器人的研制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摆在选手们面前的第一道坎就是语言沟通问题,但是似乎并没有难倒他们。上午还在与新认识的队员们边说边比划地互相了解,转眼到了下午,选手们就已经围坐在桌前认真地讨论起机器人的设计方案了。如何形成一个紧密协作的团队,将会是选手们在接下来的磨合之中需要面临的问题。


趣味性大于竞争性,迸发创新灵感

因为每个队伍中都包含了来自不同高校的学生,所以大赛的竞争性并不明显,而是更强调比赛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注重选手们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

赛题的设置也是比赛的亮点之一,每年都根据主办高校的特点设计兼具趣味性和文化寓意的题目。2011年,浙江大学首次受邀参加该项比赛,主办方麻省理工学院设计的主题是“黑客恶作剧”,两个机器人需要争夺一门大炮,谁把它拖得离己方更近就得分。东京工业大学曾设题“作诗机器人”,新加坡艺术设计大学的题目是“太空机器人”。本次浙大的比赛,主题为“一带一路”。从世界两端的“大国”出发的两个机器人分别通过“陆路”和“水路”,在途中与小国完成“贸易”得分。这种简化抽象的方式让来自各国的师生们直观地了解到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


 “死线”很近,更加考验工程师功底

与提前一年公布赛题的机器人世界杯等机器人国际赛事不同,本项大赛的赛题在开幕式现场公布。从队员们所领到的“材料箱”中的木板、锯子、电钻、电机、电池、电线等基本材料和工具,到变成一个能够完成指定任务的能走能抓的机器人,只有短短两周的时间。大赛执行主席王酉教授说,由于时间限制,最后参加决赛的机器人也许是没有精美外表的、暴露着电线和电机,甚至举着竹竿“裸奔”的装置,但是其“机灵”程度不会打折扣。因为死线很近,所以大赛尤其考验队员的工程师功底,要在有限的条件下,设计出最完备的方案、制作出最稳定的机械,以更优更稳的策略取胜。如果机器人在比赛过程中跑掉了螺丝或者电池,则有可能会大大影响其表现。

国际大学生机器人设计大赛最早诞生于东京工业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老师们为两校学习机器人设计课程的本科生创造了课余交流切磋的机会。从课程性的竞赛不断发展,大赛已经成为国际性的邀请赛,邀请全世界范围内在机器人研究领域领先的高水平大学参加。今年是大赛第二次在中国举办,也是第一次由中国主办方组织和设计的。

机器人设计大赛为什么在浙大举行?山北昌毅教授说:“我们决定把第28届比赛放在浙江大学,是想让国际学生更好地了解浙大、了解杭州、了解中国。同时,今年是浙大120周年校庆,把大赛放在浙大十分的有意义。”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朱世强说,浙江大学是国内机器人研究起步最早的高校之一,目前浙大约有分布在十余个学院的30多个团队在从事机器人研究,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和推动产业发展上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浙大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张光新教授说,浙江大学设置四种课堂模式,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活化应用,适应社会的需要。其中科研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作为“第二课堂”,是致力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每年浙大学生参加的校、省、国家级科研训练项目达1500多项。

山北昌毅教授表示:“激发创意、推动跨文化交流和促进跨学科合作,是本次大赛的三个重要目标。”


(文 田雪、周炜/摄影 卢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