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吴朝晖:让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开源中实现传承与创新

发布时间:2017-12-14来源:浙江大学头条号作者:吴朝晖623

文化是国家的灵魂,承载着兴国运强民族的使命。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经济大转型的时代,一定是文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如此,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如此,数次科技革命时期如此。

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教育革命的会聚发展,特别是大数据、互联网与智能机器人融合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及脑科学和智能科学推动的第二次机器革命,人类文化的产生、传播与体验方式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传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中国大学以及全球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必须积极回应并首先解决的历史使命。

回溯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我们可以发现,文化之所以吸引人、影响人、感染人,关键在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关键在于开源发展、与时俱进的特质。

一是深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时代内涵,实现文化源头的开源。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我们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美学典籍、内涵、方法的整理和研究,深刻把握其时代特征,充分彰显其时代意义,全面体现其时代价值,不断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注入时代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我们可以进一步整合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创新资源,发挥大学传媒院系、艺术馆、研究中心的功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世界多样文明的瑰宝中传承美学遗产、萃取思想精华,形成高品位的文化源头。

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大众普及,实现传播方式的开源。文化的影响力在于传播。我们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美学文化底蕴、哲学价值、情感体验的传播与推广,主动适应传播技术变革的趋势,主动适应受众多元文化的需求,主动适应文化走向世界的使命,不断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普及寻求更接地气的表达形式、更抵人心的传播方式、更见实效的推广模式。我们可以进一步对接海内外智库和宣传发声平台,助推马克思主义美学向大众普及推广的工作,形成强辐射的传播机制。

三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育人体验,实现传播对象的开源。文化的感染力在于育人。我们需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道德指引优势、行为规范优势、精神塑造优势,使马克思主义美学融入大学的全人教育目标、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体验与公民的终身学习追求。我们可以进一步开展艺术、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合作,联合优势学科、高水平人才的力量,将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培养人才、教化社会的育人资源,形成全覆盖的育人体系。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启了新征程,我们正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作为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正在关切审美现实和推动文化发展方面显示出强大的活力。

 (作者系浙江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