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高翔

二十年只为“求一个解”

发布时间:2018-01-16来源:人民日报作者:谷业凯329


  创新感言:作为科技工作者,我感到非常幸运,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好时代。我们这项成果的诞生是团队合作、长期耕耘的结果,也得益于国家、浙江省、相关部委和学校为研究创造了很好的科研条件和环境,更是得到了学术前辈、同行、行业和合作伙伴的关心和支持。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这为我们团队指明了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也激励和鞭策我们在新时代的科技创新中更加努力。

  获奖项目: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煤炭占我国已探明化石能源资源储量的94%左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能源支撑。但是,燃煤过程排放的氮氧化物、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是导致区域灰霾等大气复合污染问题的重要原因。而我国总耗煤的50%左右用于燃煤电厂,因此,实现燃煤烟气多污染物超低排放对实现煤炭清洁利用,打赢蓝天保卫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20多年来,高翔和团队成员不知道把铁楼梯踩了多少遍,将楼梯面磨得锃亮

  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西北角,一座“灰头土脸”的锅炉房与秀美的校园风光有些格格不入。作为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授,高翔来得最多的就是实验室的这座中试基地,在20多年的时间里,高翔和团队成员不知道把这铁楼梯踩了多少遍,将楼梯面磨得锃亮,为的就是“求一个解”。

  “我国重点区域能源消费强度高、污染物排放强度大,要使空气质量改善,就必须研发及应用更高效的燃煤污染物脱除技术,实现燃煤烟气多污染物超低排放!”上世纪90年代初期,高翔在老师岑可法院士的带领下,一头扎进了锅炉房。“朋友开玩笑地说,这20年我都在求解‘燃煤之急’。”高翔笑着说。

  当时,引进国外的燃煤污染物治理技术购买一个软件包就要花费上百万美元,而且国外技术对于我国复杂多变的煤质等问题适应性差,难以长期稳定可靠地达到超低排放要求。“即使这样,当时有外国公司一年就能在中国收近亿元的专利使用费,就是因为早期我们没有技术储备。”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项目完成人、浙能集团副总经理朱松强仍然深有感触。

  他把“好用”看得比什么都重

  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在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持续支持下,浙江大学与浙能集团等单位组成的产学研用团队,经过长期深入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发明了整体协同优化与智能调控的多污染物高效协同脱除超低排放系统。该系统攻克了高效率、高适应性、高可靠和低成本等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适应负荷和煤质变化的燃煤烟气多种污染物超低排放。

  针对中国典型的复杂煤质,团队构筑了多活性中心催化剂,从而解决了燃用复杂煤质及低负荷的高效催化脱硝难题。研制的再生改性一体化技术,使再生改性后的催化剂活性恢复至新催化剂的水平,实现了失活催化剂的循环利用及功能化改性。针对静电场中细颗粒物、三氧化硫的脱除问题,团队研制了复合静电除尘装备及关键部件,解决了细颗粒脱除效率低的难题。

  求解二十年,高翔也几乎在实验室和电厂“两点一线”上奔波了二十年。2013年和2014年的春节,高翔团队的很多成员都是在电厂度过的。当成果在小型燃煤锅炉上应用取得成功后,率先在浙能集团嘉华电厂1000兆瓦在役燃煤机组上实现了示范应用,随后进一步辐射全国,累计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燃煤机组实现超低排放后,污染物排放浓度与国家标准相比,二氧化硫下降83%,氮氧化物下降50%,颗粒物降低67%,推动了全球最大的清洁高效煤电体系的建设。

  “作为一项科研成果,我们更看重的是成果的应用落地。”总结20年来的研究历程,高翔把“好用”看得比什么都重。岑可法院士说:“搞研究就是要针对国家的重大需求,解决必须解决的问题,20年来这个团队很辛苦,但解决了实际的问题,这比什么都重要。”最近,“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长年与煤烟打交道,高翔的白大褂算不上干净,但是他和团队孜孜求索、潜心钻研二十年的事业却很干净——让煤炭更清洁地燃烧,让我们的天空更加湛蓝。


《人民日报》2018年1月15日1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