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用互联网思维“备菜”、邀多学科名师“掌勺”,浙大探索思政课慕课教学——

套餐+定制,让“思政菜”可口有味儿

发布时间:2018-04-21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蒋亦丰 柯溢能457

■聚焦“高校思政课慕课”系列报道

一堂一年最多只有6000多名学生听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段治文2014年11月将其搬上爱课程网中国大学慕课平台,至今已有10余万人学习。

“慕课的录制,让思政课的美被更多人知晓。”段治文说。因为学习效果好,四川师范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多所高校把这门慕课作为学校思政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一开始,段治文心里也犯过嘀咕:录制时眼前空无一人,也不知道以后谁会来听。平常课堂上,只要学生一个眼神,就知道他有没有理解、是不是认同。

面对从小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原住民”,要让思政课的“套餐”符合95后大学生的“胃口”,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探索中发现,思政课慕课首先要用互联网运营的思维组织课程内容。

“到浙大来做什么?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老校长竺可桢的著名两问,名字进入国家绝密档案的“中国核司令”校友程开甲的故事……这些“浙大定制”的共同话题被作为案例,放进了该校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

仅靠校史融入课堂还不够,教授们充分利用媒体平台,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优秀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种子”潜移默化植入传播内容。站立3个小时讲好“最后一课”的蒋克铸教授、一边变魔术一边讲力学的庄表中教授,就是这样一批用言传身教传播正能量的“网红”。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代玉启说:“通过网上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在课外掌握课程基本知识点,为课堂讨论、互动、交流留出宝贵时间、提供前提保障。”在他的课堂上,学生通过慕课自习、大班学习、分组讨论后,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有的走访了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有的走进互联网小镇,他们的所思所获都以课堂展示的形式分享给其他学生。

热点话题容易激发青年学子的兴趣点,浙大的思政课慕课也时常会安排一场场互联网辩论会。“在公益事业上,收入高,捐款是否就应捐得多?”“当法律与道德或是公众舆论产生偏差时,我们该相信谁?”……马建青教授利用微信的便捷交流,通过固定时间展开线上辩论,教师设置规则、有效引导、精准点评,学生发表各自的独到见解,思政课变成了“有温度”“高传播”的“网红”课。

如此可口的“思政菜”,选择谁来掌勺?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也自有一套:依据教师的学科背景、专业特色和研究专长精准配置教师。“浙大思政课慕课让学生在享受精彩课程的同时,可以领略不同教师的授课风采,是对现有课堂教学师资配置的有效补充。”院长刘同舫说。

本报杭州4月20日电


《中国教育报》2018年4月21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