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浙大的翁老师,全国的翁老师 浙大翁恺老师获得百万大奖

发布时间:2018-09-08来源:杭州新闻作者:胡信昌 柯溢能 吴雅兰1320

说到桃李满天下,人们脑海里浮现的总是头发花白的“老”教师伏在书案上挑灯夜战的情景。不过,在浙江大学有一位老师,年纪不大却已经在全国各地有了100多万的学生。他的“收徒”方式既跟专业有关,又带着明显的时代特色。

他就是被誉为“中文慕课第一人”的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翁恺。今年教师节,他又拿到了一张沉甸甸的奖状,永平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得奖金100万元人民币。这也是继2017年空缺之后,浙大永平奖教金再度颁出杰出教学贡献奖。

抱着工程师的梦做了老师

1995年,Java语言横空出世,在当时的计算机领域引起了一场震动。也是那一年,翁恺从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本科毕业。作为技术控,翁恺的职业理想一直是软件工程师,但因为当年考研失利,他留校当了老师。

3年之后,浙大准备开Java语言这门课。谁来上呢?不要说在浙大,甚至在整个国内高校界,都没有老师系统学过这门刚诞生3年的编程语言。中文版教材当然也是没有的。

最终,在一番PK后,翁恺和另一位老师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从零开始,是困难,也是挑战,翁恺说,这倒很符合他爱创作的个性,“一张白纸,恰恰给了我充分的创作空间。课程如何设计,讲什么、怎么讲、前后关系是什么,一切都是新的。”

正好,美国版教材的作者在网上免费公开了书稿,翁恺花了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反复研究这份珍贵的资料。9月他给学生讲课的时候还没有投影设备,他在黑板上写代码,洋洋洒洒写了一板又一板,下课后手都酸得抬不起来了。

不过在细节技巧方面,翁恺觉得自己还是有所欠缺,“毕竟没有学过师范,有点像‘野生’的。我想,大学老师很多时候就是跟着自己的老师或其他老师学的。”在听其他老师上课的过程中,翁恺慢慢地模仿,琢磨,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

比如,循环里面有两个控制语句,一个是跳过循环,一个是跳出循环。这两个语句很相似,怎么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差异呢?

翁恺在何钦铭老师的课堂上听到一个“古董级”的授课桥段。何老师请第一排的同学站起来依次唱歌,他告诉学生,这就是一个循环,“假设第3位站起来唱的同学走调实在太严重,我不想听了就喊停,让他坐下,第4位同学接着唱,这就是continue;如果不仅仅是第3位中断唱歌,连后面所有同学都不唱了,就是break。”

听到这里,翁恺忍不住在心里叫好,“通过这么一个故事,就把这两个容易混淆的语句解释清楚了。”翁恺立马用到了自己的课堂上,百试不爽。

1999级计算机专业的张黄瞩是翁恺带的第一位学生。刚进校的时候,张黄瞩连电脑都没摸过,却在上了翁恺的C语言大程这门课后,被编程深深吸引了,大二一开学就“缠”着翁恺要进实验室跟着学。翁恺拗不过他,只好破例收了他。后来,张黄瞩一直跟着翁恺直到硕士毕业。

“翁老师上课逻辑清楚,通俗易懂,用我们专业话来讲,他写的代码非常漂亮,让人看了欲罢不能。翁老师对编程技术的执着追求也影响了我们一批学生。”

那时候,翁恺是学校88论坛非常有名的一个版主,网上的昵称叫Fatmouse。张黄瞩和同学们都直接叫他网名,“翁老师比我们大不了几岁,就像我们的朋友一样。他经常带我们东吃吃西吃吃,感情特别深。”

一年又一年,翁恺做工程师的梦想搁浅了。无心插柳当了老师,这一当就是23年。

如何完美诠释“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

翁恺主要开设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硬件相关的课程。如今,他每年都要上10来门课,一年有近600个学时的课程量,这在以课多著称的计算机学院里也算是相当“可观”的了。

课程难,讲得活,是翁恺的一大特点。但学生们很“识货”,总爱选他的课。学生经常比拼的是,看谁能先集齐翁恺老师的课。有一种说法,集齐翁恺的课需要的不是手速快,而是人品好。

然而,就是有这样的幸运学生,可以“连中三元”。有一年,翁恺在同一天里有三门课,有一位学生同时选中了这三门课。当翁恺在不同的教室都看到这张熟悉的面孔时,心里直犯嘀咕,“怎么又是你?”紧接着就怀疑起自己是不是走错了教室。

虽然上的课很多,但翁恺对每一堂课都充满着激情和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大学老师不需要讲很细节的知识,而是应该告诉学生哪些知识是应该学的,“这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知识并不是老师独有。”

因此,翁老师的课上,学生们很少听到概念。他喜欢从问题出发,引导学去生解决一个个问题。“我通常在课上先给出一个‘土办法’,然后鼓励大家挑毛病,这里算式太多,那里太复杂了,慢慢引导大家想出更好的解决方案。”翁恺说,“让学生来‘帮’老师完善解题方法,很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顺着“爱折腾”的基因,翁恺开设的课程,每年都要“动一动”,不论是内容、幻灯片、作业,他都觉得“不调整好像感觉没意思”,折腾一下就会迸发课程创作的灵感。

2011年开始承担硬件相关的课程任务后,翁恺提出了口袋实验室的观点。为了让学生能把实验器材带回寝室学习,在获得教改项目支持之前,他先用自己的资金购置了实验材料,上课的时候分给每位学生一个“小盒子”,让大家带回寝室做实验。

有时候,翁恺会把自己的课堂打造成“一战到底”式的益智类节目,放出10道“抢答题”,让同学们抢答。“尽管每道题只占期末成绩的一分,但因为名额有限,抢到就是赚到,所以同学们很乐意去尝试。”

除了教学工作,翁恺还利用业余时间,积极组织校级、省级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选拔、训练学校参赛队伍,他所带领的参赛队伍多次闯进世界总决赛,其中,2011年他指导的队伍拿到了世界总决赛冠军,他也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冠军教练”。


《杭州新闻》2018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