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高龄因公殉职,曾亲历西迁,大力推动四校合并,他的一生与浙大改革发展紧密相连

发布时间:2018-09-20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李灵1010

从求是书院到今日的百廿顶尖学府,求是创新的信念与梦想在浙大人心中代代相传。其中便有这样一个人,他以“为国为民为社崇社会、求真求善求美弘文化”为座右铭,把求是精神铭刻于心,将自己的一生与浙大的改革发展紧密相连。

他是浙大西迁的亲历者,在颠沛流离中凭借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

他是四校合并的有力推动者,曾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主动向中央提出四校合并的建议;

他是中国土壤化学的奠基人,为创建、发展浙江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环境保护系和中国水稻研究所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浙江农业大学校长朱祖祥。

 

求学浙大,亲历西迁

留学归国破例成农学院最年轻教授

1934年,朱祖祥考取浙江大学农学院。入学仅两年,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被迫西迁。朱祖祥同师生们一同背井离乡,开始了一段艰苦卓绝的文军长征。西迁途中,大量图书、仪器、药品和必要的教具设备也需同时运迁,朱祖祥担负了押运整个农学院仪器、药品等设备的重任。整整99个大木箱,其间水陆周转,他或高卧于箱顶激流行舟,或曲蹲于箱背以避逆风,历经千辛万苦,最后安全迁至贵州。而这些抢救出来的设备、仪器和药品为农学院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保证。

1938年朱祖祥以优异的成绩完成本科学业,并得到了宝贵的留校任助教的机会。作为农化系里仅有的两个青年助教之一,他全身心地投入建设实验室,开辟试验地,收集文献资料,配合教授备课等工作。在实验用房、仪器不敷周转时,他就利用晚上或假日为同学安排实验,热心执教,恪尽职守。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协助系里的教授们,让一个充满活力的浙大农业化学系活跃在贵州湄潭。

1945年,朱祖祥通过中华农学会的选拔和教育部组织的考试,取得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奖学金赴美深造。留学期间,他日夜苦读,主动放弃寒暑假,利用一切机会在试验场的农业化学室做分析工作。19488月,朱祖祥超额修完博士学位额定学分,仅用3年时间就顺利拿到硕士和博士两个学位。

1947年,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竺可帧曾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访问讲学,特意看望了朱祖祥等在该校的中国留学生,希望他们学成后回国工作。朱祖祥毕业前夕,竺可桢还专门给他写信再一次邀请他回到母校任教。而其实当时国内早已有几家高等学府和科研单位用更为优厚的条件向他抛去橄榄枝,出于对母校的深厚情谊,他毅然选择回到母校。密执安州立大学土壤系系主任和导师还特意致函浙江大学对他给予赞誉。由于优异的学业与科研成就,年仅33岁的朱祖祥破例成为当时浙江大学农学院最年轻的教授。

 

求真求善求美

潜心科研教学,扎根中国土壤

从美国学成归来的朱祖祥,卯足了劲,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和院系的建设中。在此后的从教生涯中,他积极参与创办浙江大学农化系和浙江农大土化系。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浙大农化系被撤销后,1955年朱祖祥作为系主任又重新筹建土壤农化系。高瞻远瞩的他,早在1978年便意识到环境污染问题,在我国农业院校首先筹建了环境保护专业。

在肩负行政、教学双重重任的同时,朱祖祥不忘科研,撰写学术论文、著作、译著约90 篇(种),开创了我国土壤学科的新领域,成为我国土壤化学的奠基人。

朱祖祥早期主要研究影响土壤中交换态阳离子有效性和各种因子,他提出的饱和度效应、陪补离子效应两种概念,深刻阐明了土壤有效养分的动态及其差异根源,为美国一些土壤学教科书和国外不少专业论文所引用。20世纪40年代,在贵州湄潭,他与彭谦教授合作,成功研制了土壤反应速测粉剂配方。50年代,他研制了包括土壤水分,有机质、速效氮、磷、钾等项目的土壤速测箱。并对土壤反应混合指示剂的配方改正完善,该配方被广泛应用,并被美国农业部确定列入《土壤调查手册》中。

中国稻米总产量居世界之冠,水稻种植历史久,分布广,品种资源丰富,杂交稻、矮秆育种等为世界瞩目,但长期以来却没有一个全国性的专业研究机构。在朱祖祥的积极建议下,1981年农业部决定在杭州建立中国水稻研究所,由朱祖祥担任水稻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在争取世界银行专项长期无息巨额贷款,签订与国际水稻研究所(菲律宾)的长期科技合作协议等方面,他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农业部原部长何康曾说:今天水稻所的发展与成就,第一任所长朱祖祥先生功不可没。

学术严谨,精益求精的朱祖祥,自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编写出全国最早的《土壤学》《土壤化学》和《土壤物理学》教材,其中《土壤学》被广泛采用,并于1988 年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

20世纪80年代初朱祖祥主持编纂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土壤卷》则是他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一本土壤科学大型工具书。从1988年开始,他花了8年心血,组织全国数十位专家编写,朱先生要求每个条目内容都要求真、求实,而文字和彩图要尽善、尽美,即使在出差期间也会及时给予指导,参与该书编攥的胡景赓在曾在书中写道。全书共19个分支,675个条目,惶惶130万字,堪称土壤学界的一部经典巨著。

 

大力推动四校合作办学

多年为之奔走呼号

“父亲常常感叹自己之所以能在专业研究上有所成就,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有赖于浙江大学扎实、全面的基础教育,”朱祖祥的女儿朱荫湄说,“1952年院系调整后,父亲坚持增办综合性大学的信念,倡导同根同源的四校合并办学,主张重新建成综合性的新浙江大学。正如朱荫湄所说,朱祖祥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四校合作办学,并为之奔走呼号。

1986年,朱祖祥在全国政协会上作了加强学生基础教育,促进学科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我国高校应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的发言,指出办综合大学迫在眉睫。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高等教育提出了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结构布局进行调整,目的是为了实现现代化,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在这种情况下,朱祖祥1996年又在全国人大会上提出了我国高校改革和发展对建设综合性大学的呼唤,建议同根同源的浙大、杭大、浙农大、浙医大四校合并,恢复重建新浙大的设想,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赞誉。

然而,合并的工作并没有因此得到迅速改变。就当时而言,浙江四校要实现合并,使经历几十年独立发展的四校重新整合起来,牵涉面广,涉及多方考量,困难重重。“近日整理偶得此十年前的简报,十年前的建议再一次重提并得到了教委支持,但难度仍很大,若无坚强领导、统一认识、团结为公,其步履之多险义。”深谙四校合并不易的朱祖祥,1996年全国人大会议结束后,在其收藏的1986年全国政协会议简报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尽管如此,朱祖祥在全国人大会上的发言依旧有力地推动了四校合并的进程。

约半年后,浙大著名校友:苏步青、贝时璋、谈家桢、王淦昌四位老先生联名给江泽民写了一封信,再次提议浙江大学四校合并。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四校强强联合,宣布新浙大成立。

然而遗憾的是,朱祖祥却于19961118日在中科院组织的院士考察活动中因公殉职,享年80岁。先生最大的遣憾是未能目睹成立新浙江大学,浙大原校长潘云鹤在朱祖祥院士90周年诞辰纪念会上说,就在先生去世的那一年,还专门去过他的办公室,不遗余力地推动四校合并。中国工业心理学系创始人陈立教授为此特意来到朱祖祥灵前,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与自己相隔一个世界的老朋友,如果他地下有知,我相信,他会比我更开心,更激动!。

 

“求是”精神薪火相传

两代人共同书写浙大情缘

朱祖祥的女儿朱荫湄1944年出生于贵州湄潭,连名字中都带着个字,也算是对那段经历最好的纪念。而作为西迁二代的她,其命运已与浙江大学这所百廿学府紧密相牵。

在朱荫湄的成长过程中,无论是父亲在颠沛流离中依然保持求是精神,还是在和平年代潜心科研时严谨与创新的精神都深深地感染着她。“父亲总是对知识保持热情,一有空闲时间就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曾主动学习并掌握了俄语、日语等多门外语。”朱荫湄在原浙江农业大学土壤化学专业毕业后,以父亲为榜样,将求是精神铭记于心,成为中科院土壤研究所的一名科研工作者。

1983年,为更好地照顾年迈的父母,朱荫湄选择回到浙江农业大学工作,继续书写两代人的浙大情缘。退休前朱荫湄是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浙大四校合并后的首任人事处处长。

从科研岗转向完全陌生的行政岗,因为担心自己无法胜任,一开始朱荫湄是拒绝的。但想到四校合并是父亲的遗愿,她迎难而上,尽己所能帮助父亲完成遗愿。“新浙大的组建涉及原来四校所有机构包括院系、后勤、产业等的调整和组合,人员的分流、人事政策的统一和改革,工作难度很大。”在学校强有力的统一领导下,同仁们团结协作,人事部门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最终推动浙大平稳地度过四校合并的过渡期。“浙大的教职员工真是好样的,为了合并付出了很多”,朱荫湄感慨。

“早在四校合并之初,学校就提出了要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型、综合型和创新型的一流大学’。浙大充分发挥学科齐全的优势,交叉、融合发展的20年是值得肯定的20年,新浙江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今74岁的朱荫湄虽已退休,却依旧心系浙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相信浙大必将取得更为显著的办学成果。父辈们期盼求是鹰展翅腾飞的愿望终将实现。

今年是四校合并组建新浙江大学的20周年,20年来浙大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波澜壮阔的发展图景中,正如朱祖祥和朱荫湄一样的一代代浙大人以实际行动书写了忠诚,践行了担当。在中国日益崛起为世界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全体浙大人也一定能够续写无愧于浙大的辉煌篇章!

 

 

(文 李灵)


分内容整合自:

1.《浙江大学史话》,20141013日(修订);

2.《求真·求善·求美——纪念朱祖祥院士诞辰90周年》,科学出版社,2006

3.《一场迟到10年的追念 纪念朱祖祥院士诞辰90周年》 浙江在线 2006.9.26

4.《为农业科研教育求真求善求美——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祖祥》,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