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3位科学家分享诺贝尔化学奖,请看浙大教授解读获奖缘由

他们关注的都与蛋白质有关

发布时间:2018-10-04来源:浙江日报作者:曾杨希1086

  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其中,一半颁给弗朗西丝·阿诺德,奖励她实现了酶的定向演化;另一半颁发给乔治·史密斯和格雷戈里·温特,奖励他们实现了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

  据诺贝尔奖官方公布,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主要贡献是进化控制,以及使用进化变化和选择的相同原理,开发设计解决人类化学问题的蛋白质。

  其中,阿诺德是诺贝尔奖118年历史上第五位女性化学奖得主,她在1993年首次实现了酶的定向进化。酶是一类能够催化化学反应的特殊蛋白质。通过定向进化制造的酶可用于生产包括生物燃料和药品在内的多种产品。

  史密斯研发了一种名叫“噬菌体展示”的技术,可利用噬菌体(一种能感染细菌的病毒)培育新型蛋白质。温特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发明了新药。第一个基于这种方法创造出来的药物——阿达木单抗于2002年获批,被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和炎症性肠病治疗。如今,利用该技术生产的抗体已经能中和毒素,对抗自体免疫病,甚至治疗转移的癌症。

  这3位科学家为何会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的研究到底有哪些应用价值?10月3日,记者采访了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药物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李永泉和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浙江省药学会生物制药专委会主任委员詹金彪。

  “酶是一类由微生物和动植物细胞产生的催化生物化学反应的特殊蛋白质。酶是生物体新陈代谢的机器,它促使一切与生命有关的化学反应顺利进行。”李永泉解释,酶的定向进化,是创造生物进化条件,模拟自然进化机制,选择更适应特定生命活动的酶。

  他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通过诱变、筛选获取酶,而阿诺德的酶定向进化技术广泛应用于酶的高效改造,让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改造酶,甚至设计出全新的酶。

  此外,李永泉还认为,阿诺德的酶定向进化理论提出及在世界范围内的大量应用实践,实现了实验室内生物大分子的再进化,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酶定向进化新技术在不断发展,是合成生物学重要使能技术之一,以扩展催化元件库及系统适配性。她获诺贝尔化学奖,让这一领域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对于此次获奖的另一个内容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呈现技术,从事抗体药物研究的詹金彪表示这一领域能获奖“有些意外,有些惊喜”。

  詹金彪解释,噬菌体是侵袭细菌的病毒。抗体是一类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在医疗实践中应用甚为广泛。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是指将抗体的基因插入到噬菌体中,导致噬菌体的表面能够“展示”抗体,“就像用鱼钩钓鱼一样,这种技术能用噬菌体把有用的抗体钓出来,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建立抗体库,另一方面能够在抗体库中筛选适合治疗疾病的抗体。”

  詹金彪介绍,目前,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全世界已经研发出了几种抗体药物,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和炎症性肠病的阿达木单抗就是成功案例之一。未来,这项技术在对抗自体免疫疾病、肿瘤治疗等领域还将有更大的空间。中国也在进行这一领域的研发,也有一些采用这项技术的抗体药物正在研发中。


《浙江日报》2018年10月4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