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赛出一场创意的青春

——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侧记

发布时间:2018-11-13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温才妃534

“我再卖几个就不卖了,带的样品不够多呀!”

在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参赛项目展区上,《中国科学报》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幕。这是三款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依托纳米乳技术开发的药品,在展台上刚摆出不久,便不断有参观者前来咨询、购买。

像这样展品直接被人买走的情景,衬托了创业大赛的一方热闹。

11月1日至3日,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在浙江大学举行,大赛以“弄潮创青春,建功新时代”为主题,突出创新+精准、智慧+人文、国际+开放、公正+规范的特点,共有来自全球197所高校的369个项目入围决赛。

来参赛便是赢了

热闹的背后,让我们先来关注两个相对“冷清”的场面。

也许是因为普通话不好,也许是因为投入紧张的备赛,记者在港澳展区、路演现场并没有看见太多境外选手的身影。

然而,香港中文大学理学本科生黄深铭却是个例。这是他参加的第二个大陆创业大赛,尽管普通话并不流利,但还是坚持留在展台为参观者讲解。

门把手是传染细菌、病毒的温床,2015年还是中学生的黄深铭和他的小伙伴李键邦发明了结合光触媒涂层和背光技术的“自洁门把手”,在全球中学生科学竞赛、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屡获奖项。“香港有很多中小学生发明获奖,但最终无法落地,我们是第一个把发明转化为产品的(中学生获奖)团队。”从小科学家变为公司老板,黄深铭思考的角度变了,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也在提升。

尽管创业讲究追逐热点,越来越多参赛者也把目光投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更容易获奖的项目,但是,记者在赛场上看到诸多结合自身高校特色的“冷门”创业,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的“百草园乡村教育发展与促进中心”、北京建筑大学的“经济高效混凝土预制构件及连接体系”等项目。

建筑行业创新难,环顾进入决赛的仅有长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为数不多的同类项目便一目了然。北京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陈一文解释,人们盖房子喜欢传统方法,但由此带来的造价、污染都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他们利用榫卯概念革新技术,“出差一周可以造6层高楼,既高效又环保”。

“革新带来的使命感,让团队成员更有了担当意识。之前我们一直在打磨团队,组建了3年,成果才突然爆棚。至于能否获奖,我们并不知晓,因为来参赛便是赢了。”陈一文说。

赴一场创投“相亲会”

“我们依托导师的科研项目,开发了一款矿井机车无人驾驶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矿井工人井下作业的问题……”合肥工业大学博士生段章领,在路演的舞台上侃侃而谈。

走下路演舞台的段章领,和团队成员一同去了“创投相亲会”。这是本次大赛中,主办方设置的一个独特环节,只要在路演环节取得pass卡,创业团队便可与投资人进行面对面交流,也就是所谓“相亲”。

段章领团队拿到了3张pass卡,这个成绩还是不错的,现场最多的拿到4张,最少的是0。

在几十米外,一处单独设置的办公区域,记者看到6位投资人与创业团队正在“相亲”,聊得来的团队,甚至还会超出8分钟规定时长,不时还有投资人掏出手机来互加微信好友。

而段章领团队便是刚刚与投资人互换微信号的团队之一。“我希望有矿业背景的人来投资。”段章领坦言,作为开发者,他们并不是来者不拒。事实上,早在厦门举办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就有一家当地企业希望与他们签约,但是考虑到地域、行业等因素,他们还是婉拒了。

拿到4张pass卡的昆明理工大学Eye See团队也有同样的经历。其开发的产品“智能助盲耳机”已经是第四代了,“相亲会”上投资人重点询问了他们的产品优势、定价、功能。

“不少聋哑人表示,‘只要量产,我们一定买’。厦门、深圳、宁波等地也均有公司希望我们落户当地,但我们还在犹豫中。”昆明理工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王馥瑛坦言,由于公司的人脉、资金资源,以及学校给予的支持都在本地,贸然离开,心中的底气并不很足。

对此,赛伯乐投资集团总裁王阳建议,创业应向技术高地偏移,特别是大学生还没成家,更应该五湖四海,而非拘泥一地,让市场跑到自己身边。

据大赛主办方统计,共有64家创投机构、71位投资人通过线上线下进行推介和投融资对接,其中线上投资接洽1259次,为150余个项目提供线下深度洽谈189次,累计85个项目达成投融资意向。

推崇技术引发的创业

当你还在用指纹、人脸识别时,如果换作静脉识别,你是否会惊呆?又或者,听闻“区块链”一词,是否要立刻“百度”?在本次大赛上,更多的是让人听不懂、没听过的技术创业项目,似曾相识的创业项目已经少之又少。

比如,在人工智能青年高端论坛的路演环节上,由浙江大学光珀智能团队带来的图像雷达技术。据团队成员之一、浙大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袁楚凡介绍,他们所做的是让相机更好地看清世界,目前市面上的技术是深度相机、激光雷达,而他们克服了前者怕光,后者成本高的难题,“正在参与一场对深度视觉领域的颠覆”。

“创青春”(前身“挑战杯”)大赛如今已走过20个年头,从最初的2000人到如今的百万余人,从最初的200余个项目到如今的15万余项目,其飞跃不仅体现在量上,还在于质的方面。

王阳告诉记者,相对于往年,本届大赛更加专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的发展方向,同时关注传统的激光、测距、3D照相上的新突破。“大学生企业一年收入7000万元,对于投资人来说都达到准上市的要求了。年轻人关注以科技为核心的创业,而不是单纯采用商业模式,如炒作、烧钱创业,这些都让我们感到非常欣慰。”

“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青年论坛上展示的三个路演项目水平之高,让我很吃惊。”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陈纯表示,不管是商业模式还是技术模式,创新都是螺旋式发展的,在某一阶段商业模式重要,而另一阶段技术模式更重要。如今,技术创新触动了创业的灵感,激发了创业的动力,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更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

大赛最终评出 69个创业计划竞赛金奖,35个创业实践挑战赛金奖,20个公益创业赛金奖。浙江大学以团体总分第一的成绩捧得冠军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20所高校荣获“优胜杯”。


《中国科学报》2018年11月13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