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 浙江大学四个项目获奖

发布时间:2019-01-09来源:中国网作者:胡清林 柯溢能 吴雅兰 318

在1月8日召开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浙江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

作为浙江省培养的第一位博士,龚晓南也是中国岩土工程界培养的第一位博士。从1990年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柔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计算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研究”开始,他就一头扎了进去,勤勤恳恳地研究了近30年。

据他介绍,这项研究,是针对软弱地基工程建设的迫切要求,并结合我国国情,经过三十年科技攻关,在复合地基理论体系、系列高性能复合地基技术和复合地基工程应用体系等三个方面取得自主创新突破,形成了系统的复合地基理论、设计方法和关键技术。此外,还主编了我国与复合地基相关的主要规范和标准,建立了完整的工程应用体系。

现如今,这套复合地基理论与技术始终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并在建筑工程、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市政道路、港航、机场等工程建设领域,包括京津城际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杭宁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近3年时间里,仅提供应用证明的工程就新增利润和节约工程造价达35.38亿元。

谈到这次获奖,龚晓南说,团队围绕复合地基已经开展了30年的研究和实践,这期间他本人指导关于复合地基领域的博士论文26篇,硕士论文28篇。这次获奖,浙大方面的老师虽然只有3个人,但这26位博士、28位硕士,还有龚晓南的老师和同事都有贡献。“我们三个只是代表,功劳是属于整个大团队的。”

他表示:“这次拿奖了以后还要继续做复合地基,因为研究是不可穷尽的,还会有新的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

除这项成果获得一等奖以外,由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任其龙教授领衔的“天然活性同系物的分子辨识分离新技术及应用”项目、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徐世烺教授领衔的“重大工程结构安全服役的高韧性纤维混凝土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浙江大学药学院胡富强教授领衔的“泮托拉唑钠及制剂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据悉,近五年(2014-2018)来,浙江大学共有26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包含团队奖)。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9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2项。


中国网2019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