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厘之优定乾坤

——浙江大学全面拓展优化支撑保障纪实

发布时间:2019-01-11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周亦颖730

编者按:四季更替,岁月如梭。浙江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新时代浙江大学的历史使命,其核心任务就是要高水平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近一时期来,浙大人高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以时不我待、艰苦奋斗的昂扬风貌,心怀梦想、高标定位、勇于探索,奋力书写“勇担使命、勇攀高峰、勇立潮头”的新时代答卷。为回望过去,更为宣示未来,今起开辟 《扎根中国大地 勇攀世界高峰——贯彻落实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 专栏,从不同方面对学校的工作进行深度报道。


在创新驱动的“浙大答卷”背后,还有这样一些问题格外引人注目:

一纸怎样的蓝图,牵系学校的事业,又连接触手可及的生活日常?

一声怎样的号令,催生改革的动力,打造出一流的成长发展环境?

一份怎样的情怀,寄托时代的使命,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畅想?

一股怎样的力量,推开幸福的大门,凝聚起六十万颗赤子之心?

自浙江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学校清醒地看到师生员工对事业和生活的美好向往对支撑保障条件提出了新期待新要求,始终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开源节流工作,大力提升师生校园生活体验,营造师生为本的校园环境。

师生的关切就是改革的方向,发展的渴望就是改革的动力。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邹晓东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要以全面优化支撑为保障,加快提高学校的资源保障力,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跃上新台阶。

改革保障民生,缓解了师生们的后顾之忧;民生催动改革,扫清了学校发展的前行之碍。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强调,要精准对接“双一流”建设方案和实施方案确定的重大举措和关键任务,抓重点、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联动共享的支撑保障环境,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回望2018年,在师生获得安全感、凝聚认同感、提升幸福感的动人故事中,有值得这个时代铭记的浙大发展成就,也有浙大人不忘初心的历史足迹。

这是直击人心的保障温度:

“坚持以师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大力营造关心关爱的发展环境,建设师生和校友共同的家园。”

“不让每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机会。”这是浙江大学对每位困难新生的承诺。

2018年9月23日,392名困难新生通过“绿色通道”顺利进入求是园,开启精彩人生。总计31万余元的爱心补助和生活物资让大一萌新在刚进入浙大时就感受到来自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学校免费发放的872册爱心书籍,为同学们节约了4万余元的购书费用,在寒门学子追梦的道路上保驾护航。

事实上,浙江大学的学生资助工作早在同学们收到那一封沉甸甸的录取通知书时就已经悄悄地开展。借助“互联网+”等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学校提前铺设“绿色通道”,在去年投入使用的“我的浙大”APP上,设置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登记专栏,向新生宣传资助政策的同时,提前掌握需要关心学生的信息。同时,2018年的“绿色通道”采取了“无标识”的方式,减轻了经济困难新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资助工作如春风拂面,又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工作16年,累计超1000学时的教学、超5000人次的心理咨询和超100起的危机干预……这是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朱婉儿的工作“大数据”。每一次面对这些绝望、崩溃的孩子,朱婉儿总是坚定地唤醒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勇气。

为方便学生,朱婉儿引入了医院特有的“5+2”“白加黑”的工作模式,即在工作日的晚上、双休日甚至节假日,均有专兼职咨询师在岗,让心理中心的大门始终对浙大的学生敞开,保证每一位有需求的学生都可以及时在中心获得帮助。截至目前,心理中心已累计接待学生个体咨询16000多人次、开展团体咨询300多场、各类讲座400多场,发挥着它独特的育人作用。

浙江大学的师生,既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也是改革红利的受益者、分享者。2018年,细心的老师们发现,浙江大学工会的网站上增加上了一个“工会工作管理服务平台”。平台建成后,老师们除了可以管理会籍、申请参与各类活动、查询报销信息,还可以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等七家医院的就医服务信息“一网打尽”,实现“一键链接”,方便师生员工预约就诊。

这是浙江大学为统筹发挥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校医院的保障职能,为师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健康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增强学校师生就医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亮点举措。此外,校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各附属医院将继续探索“互联网+健康医疗”就诊新模式,探索建立面向未来、符合浙大师生健康服务与管理新平台,努力保障教职工身心健康、促进教职工安居乐业。

放心、省心、宽心、暖心、安心,这是学校工会试图让每位师生员工感受到的浓浓暖意。小到一个写有开放时间的手牌,大到如1250安居工程一样关乎学校长远发展、教职工安居乐业的重大民生工程,都是学校在保障教职工身心健康、促进安居乐业、让各类人员在共享发展成果上做出的实绩。

宽敞明亮的会议室、舒适的沙发、珍贵的求是老照片、文学杂志、满眼的绿植,还有办公用的电脑、打印机……这是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工会驿站内随处可以见的温馨场景。

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实用的房屋结构设计、交通便捷的地理区块、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设计……这是浙江大学人才专项房紫金西苑给人的第一印象。从毛坯房到焕然一新的梦想新居,改变的是日益温馨的家庭氛围,不变的是浙大人一如既往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截至目前,1250安居工程正稳步推进,1701户家庭将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以西,开启全新的生活。余杭区块商品房也即将迎来它们的主人。

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优其屋,推动其发展的,正是聚焦一流、规范管理服务的内在逻辑。2018年,浙江大学对教师公寓和内部单位借用住房的使用费标准进行重新定价,完善了教师公寓选房规则和准入退出机制,推进了单位借房工作,完成了首批200套房源的公开摇号选房借房工作,完成了华家池红五楼整体搬迁、移交工作,进一步提升了房产资源配置绩效,优化了房产资源配置。

这是有令必行的保障速度:

“狠抓机关执行力建设,说到就要做到,真正体现'学校有部署、机关有行动。

一流管理,服务师生。2018年是这一口号已经提出的第六年。2018年6月,进一步深化一流管理、服务师生主题活动动员大会在浙大召开。这是学校在高水平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的历史时期,就机关效能和作风建设进行的集中再动员、再部署。

作为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支撑部门,只有以服务为中心,切实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践行在实际工作中,才能使各大型仪器设备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海洋学院举办的一流管理、服务师生主题征文比赛活动中,学院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的汪一峰老师如是说。

原来,舟山校区刚刚建成以三池六槽一筒一台为代表的国内外一流的大型实验设施群,但在设备管理和服务教学科研方面,仍存在最后一公里。汪一峰和部门的同事们积极响应学校正在推进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主动承担项目申报、中间审批等环节的工作,为专业教师提供规范的设备采购流程咨询指导和跑路工作。他们还根据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及时修订实验教学大纲、调整实验教室功能,扩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以更好服务支撑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

以开展一流管理·服务师生主题活动为契机,海洋学院推进落实了机关作风建设方面19项常规任务和5项重点任务,纾解了异地办学管理服务工作中师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师生们平时遇到的盲点、堵点和痛点,就是学校拓展优化支撑保障、打造和谐校园、提升校园管理水平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在杭各校区外来车辆往来频繁,且经常大量占用校内通行和停车资源,影响交通环境。为了疏通校园交通安全管理的痛点,安保处经过精心筹备,于2018年4月2日在华家池校区正式试点实行所有外来车辆预约进校制度。运行六个多月以来,外来车辆进出校园车次大幅减少,校园违停车辆得到有效管控,校园交通秩序明显好转。

这一成功的经验,经部门汇报、校领导批示、学校综治委、消安委工作会议讨论后,将进一步推广到玉泉校区、西溪校区。此外,安保处还于2018年6月颁布《浙江大学校园内机动车违规处理管理细则》,加大对违规机动车的处理力度,以减少各类交通事故的发生,营造安全有序通畅的校园交通环境。

学校机关是承上启下的枢纽,是沟通内外的窗口,是联系师生的桥梁,是狠抓落实的关键。

为更好地响应浙江省网络强省建设、助推数字经济发展,信息技术中心充分发挥部门优势,补短板、出实招,在建立全方位立体防护的校园网络安全体系和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提高校园网安全监测分析能力的同时,新增3台边界防护设备、1套Web资产治理平台、安全漏洞管理和通报系统、Panalog日志采集和分析系统,全面提升威胁探测、漏洞挖掘和信息资产管理能力,织就了一张网络安全的保障网。

2018年12月,中共浙江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办公室特地给浙江大学发来感谢信,感谢浙江大学在服务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网络安全大检查、统筹做好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大会议活动网络安全保障工作、协调处置多起重大网络安全事件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希望贵校继续关心和支持我省网络安全保障工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信中写道。

2018年5月,浙江大学和中国移动浙江公司在紫金港校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建设浙江大学-浙江移动5G联合创新中心、全面开展校园网络建设、提升校园通信与信息化服务等方面深入合作,发挥5G移动通信网络系统在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获得感是看得见的。2018年6月,浙江大学微软产品校园正版化软件平台上线,可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登录下载相应软件进行安装一系列包括Windows,Ofice,Visio,Windows Server,SQL server,Visual Studio在内的微软正版授权产品。千呼万唤始出来,再也不用担心破解工具夹带的木马啦!再也不用担心以后做着实验被软软黑屏了之前对学校的期待实现了……一句句留言,虽隔着小小的手机屏幕,但却传递出了无穷的喜悦。

获得感也是看不见的,它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让师生的学习生活更舒心、更省心、更放心。2018年3月,一则《感谢学校信访办、饮食中心和靓园工作人员》的帖子在校内论坛引起了关注。楼主称自己因甲状腺疾病困扰,需要摄入无碘盐。但由于学校无法大批量采购无碘盐,所以无法开设无碘盐窗口。经过与后厨沟通,玉泉校区靓园的师傅愿意为学生单独炒制添加了无碘盐的菜肴。

我本来以为这件事情大概就无望了……我也知道单独开火很麻烦,但是没想到饮食中心负责人听了以后就很热情很友善地去帮我找师傅炒菜了,还问我喜欢吃啥。我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网友且行、且歌在帖子中这样写道。

这是后勤集团深入学习贯彻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在一流后勤服务体系建设中探索出的一条特有的路径--把服务育人理念融入学校三育人工作,通过微信平台、网络平台、现场征询等方式了解师生需求,积极回应师生关切,及时沟通解决反映的问题。

这是不断强化的保障力度:

“强化精细管理、精益求精,千方百计提高资源利用的科学化水平,将服务支撑工作抓实抓小抓细。”

2018年9月,一千余名学生搬进了西区文科组团的新家,迎接他们的是设计简洁、宽敞明亮的宿舍。宿舍旁还有能吃到各色风味的食堂。食堂一营业,再次刷爆浙大人朋友圈:简约清新的装修风格为师生提供了温馨的就餐环境,展示着菜单和美食的电子显示屏方便师生选餐,叫号器的使用免去了师生排队等餐的麻烦……走进这样一间食堂,给人以进入一家高档餐厅的错觉。再也没有人能阻挡浙大食堂成为网红的脚步!这些幸福的调侃,勾勒出浙大人对机关服务工作的高度肯定。

据统计,目前,紫金港校区西区竣工建筑面积达15.6万平方米,包括求是书院文化元素建筑群、文科类组团(一期)-学生保障中心、实验田及农科教用房、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和生物物理科研用房,在建项目建筑面积达61.33万平方米(含东区游泳馆)。2018年10月,紫金港校区西区学生生活区组团(北)项目顺利通过初步设计评审。可容7500人的宿舍和8000人的食堂,还有2个足球场、5个篮球场……一幅幸福生活的温暖画卷,在浙大人面前徐徐展开。

美丽校园的蓝图正一步步走进现实,这张蓝图之所以具象且含义隽永,在于对细节的坚持和完美把握。2017年底开始,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掀起了一场厕所革命,而这场革命的导火索,正是来自于平时生活中不起眼的小细节。

每逢春暖花开的时节,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每日进出的车次最高超过9000辆,加上校内工作学习的师生两万余人,公共卫生间的使用需求非常大,厕纸的供应成为亟需。因此,玉泉校区管委会和学校后勤管理处合作,本着既方便师生、又厉行节约的原则,在玉泉校区的学院楼和图书馆等部分公共场所的卫生间内安装了纸盒、厕纸以及洗手液盒。学校计财处经研究决定,涉及公共场所的卫生纸开销可通过科管费、特支费和创收基金等开支。

一项项微不足道的工作,正在为建设好文明校园工程、维护好学校形象、提升好学生综合素质的美好事业添砖加瓦。但建设美丽校园、文明校园,不仅需要管理上的进步,更需要武装到师生的头脑里。

2017年12月,位于紫金港校区文化长廊19号的安全培训屋开始接受预约,这是学校安保处为进一步提升安全教育培训效果、创新培训形式的一大举措。

这间玻璃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这里,师生们可以从模拟灭火体验中学习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可以通过VR设备学习排除宿舍公寓火灾隐患、掌握地震逃生和紧急疏散的知识要领,可以在模拟心脏骤停的场景中学习急救知识,可以从安全学习机中学习各种安全小常识……得益于安全培训屋内各式各样的模拟设备,浙大学子在2018年5月举行的学习安全知识·智解密室逃脱主题活动中,扎扎实实学到了校园安全知识。

将服务支撑工作抓实抓小抓细,不仅要在看得见的硬件设施上下足功夫,还要不断提升看不见的软件水平。2018年,通过积极引进优质资源,信息技术中心极大地改善了基础网络的状况。校园无线网AP数量从1.2万增至4.3万,出口带宽自34G扩容至94G,人均网速从2M升至12M,师生的上网体验大幅改善。

而随着新式办学空间的不断构建,以服务整合为切入口的爱上云端浙大百科心中有数三大工程如期推进,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成效日益显现:协作办公、数据大屏、最多跑一次、学在浙大、智慧教室、课程云、文博云、一起看浙大等,共同奏响起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华彩乐章。

东经120°75′,北纬30°28′,中国,浙江大学;西经71°05′,北纬42°19′,美国,哈佛大学;东经31°07′,北纬29°58′,埃及,吉萨。

地球上这三个坐标,在北京时间2018年9月24日晚10点30分开始的一堂古埃及课程上,时空融合。哈佛大学和浙江大学两间教室里40名学生,通过在线高科技设备,在一个多小时里,同步分享由哈佛大学的埃及学教授彼得·德·曼努埃尔讲授的吉萨金字塔:技术、考古与历史课程。

浙大信息技术中心教学支持部张宇燕老师和她的团队承担了本次哈佛课程的技术支持。据张宇燕介绍,接下来课程因为时差和VR技术的特点,将突破传统课程的时空概念,允许上课师生在各自方便的空间(家中、寝室)中加入哈佛大学的虚拟教室。截至目前,学校已经完成了6个新型AR/VR教学环境的智慧教室建设。

借由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课堂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就连教室本身,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一批智慧教室正带着远程交互无线投屏物联网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等多种科技配置,走近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教学平台与资源、教学方式和教学体验的升级转型。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1-203教室就是其中一种升级版的固定式分组研讨型教室。讲台上,传统的黑板变成了两块自带电脑的可触控的86寸的液晶屏。教师们在讲课时可以直接用手在屏幕上书写板书,也可以根据习惯使用电容笔书写板书,板书清晰,换页方便,能够迅速擦除且没有粉尘产生。这些板书还能被一体机实时保存下来,成为学生课后进一步巩固理解的资源。

在玉泉校区,配备有视音频录制设备、专业灯光、录像轨道、吊臂等设施的精品录播教室已正式投入使用。在之江校区曾宪梓教学楼内,带有远程交互、语音追踪、人脸识别、精品录播、高清液晶拼接屏显示等功能的教室也已投入教学近2年。固定式分组研讨型教室、远程互动教室、通用型大讨论教室、精品录播教室以及音乐教室、高端报告厅等一起,成为目前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内建设完成的智慧教室样板间。

细微之处见风范,毫厘之优定乾坤。师生们工作学习中的点滴获得感,积聚起浙江大学民生改善的丰碑,酝酿出令人欣喜的改变。

这是不懈追求的保障高度:

“针对制约学校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转变发展模式,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充分激发争创一流的活力和动能。”

中国和文莱分别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2035宏愿'的关键时期,双方应该加深了解,增进友谊,深化合作,推动中文关系更好向前发展。2018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文莱达鲁萨兰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发表了题为《携手谱写中国同文莱关系新华章》的署名文章。文章点赞以恒逸文莱石化为代表的旗舰项目,为文莱经济多元化发展发挥了极大作用。

配合国家战略,培养东南亚亟需人才,支持浙江大学与文莱大学开展的石油化工领域人才合作培养及教师和学生交流、学术文献与资料交流、科研合作等,这是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恒逸国际交流项目的初心。

文莱女孩丽亚娜2014年时作为第一批学员,参与了恒逸国际交流基金浙江大学-文莱大学-恒逸集团石油化工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在该项目中,文莱大学负责基础课程教学,浙江大学负责学员在华期间的专业课程学习,恒逸集团负责落实工厂实习并在培养结束后提供就业机会。丽亚娜在浙江大学学习化学工程专业课程后,又分别去舟山、萧山的石化企业实习了五个月。现在丽亚娜在恒逸实业已经工作近两年,助力文莱实现产业升级,摆脱资源出口依赖,促进中文两国经贸合作快速发展。 我很喜欢这份工作,作为技术人员我很受尊重,而且能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丽亚娜说。

基于双方良好的合作关系,2018年5月,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率团访问文莱大学,见证两校续签化工人才联合培养协议,进一步深化校校企合作模式,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文莱培养石油化工专业人才。

这是我到现在为止获得的最高荣誉。2018年10月,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建林受聘为浙江大学校董,他表示,将谨记校董身份,在浙江大学双一流的建设过程中尽一份力,推动恒逸集团子公司和部门与浙江大学相关学院、科研机构提高合作力度和紧密度,实现双赢。

这是浙江大学在开放办学的过程中,争取外部资源支持、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提升自身开源能力的重要举措。据统计,2007年至今,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先后四次累计捐赠1.4亿元,支持学校学科发展、国际化合作、学生奖学金设立等项目。

正如浙江大学校歌中所唱,有文有质,有农有工,浙江大学资源拓展的触角,也伸向了拥有五千年灿烂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

2017年12月,浙江大学与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联合创立的马一浮书院正式成立,著名文史学者刘梦溪任书院首任院长。书院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是浙大人文学科创新发展的实验性特区。目前,书院已设立经学博士点。据悉,面向本科生的经学通论核心通识课程也即将开设。而在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前夕,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就已经捐赠1亿元人民币支持书院建设。

2018年5月,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张曦艺术与考古教育基金成立,该基金重点支持学校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

2018年5月,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陈鱼海三育人专项奖励基金在紫金港校区成立,将用于奖励浙江大学三育人先进集体和标兵,以弘扬爱岗敬业精神,推动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宁波产城集团向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设立产城英才基金,支持浙江大学国际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中科天翔基金成立,该基金专项用于支持浙江大学财税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校友们一点一滴的善举,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大海,以惊涛拍岸之势,奔腾千里而不停息。这一股力量,也将成为浙江大学迎风奋楫涛头立、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内生动力。

2018年10月,浙江大学召开推进涉农学科发展大会。会议强调,要在重大方向上凝练聚焦,在重大平台上实现突破,在重大团队上加强建设,在重大资源上勇于拓展。

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浙江大学涉农学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深入田间地头,既做带领农民科技致富的引路人,也做促成科研成果落地的实干家。

近年来,涉农学院努力构建层次分明、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派出教师百余人次担任省科技特派员,分布在浙江省各欠发达地区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几十个团队科技特派员结对服务于全省各县(市、区)特色产业,切实为地方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化农民。以第三批省科技特派员汪自强为例,他已在浙南偏远山区泰顺县坚守13年,累计行程20万多公里,为当地农户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给山区带去130多个新品种,技术推广种植面积一万多亩,争取科研经费达1千万元。

做科研顶天立地,求真知止于至善。为了提升作物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农学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不断加强基础研究,攻克一系列农学学科研究难点,多次在Nature及其子刊上发表重要论文;深入推进技术创新工作,利用基因编辑等先进手段开展作物精准育种,汕优06江两优7901等先后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浙大-湖州模式在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征程中,交出了完美答卷。经过了两轮1381行动计划(《湖州市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湖州市率先实行户籍制度改革,农业现代化水平居全国第二位,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

这是一场双赢的合作。对浙大来说,不仅意味着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和转化效率的提高,更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校声誉。通过服务社会、服务地方发展,学校不断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进而提升综合实力。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70年前,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同志一句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意味深长;

70年后,当浙江大学走过并校融合发展的第20个年头,这场围绕高水平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考试,仍未结束。

时代是出卷人,浙大是答卷人,师生们是阅卷人。

从求是书院到浙江大学,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是浙大人不变的初心;以师生为本、凝聚共识,只问是非、不计利害是浙大人永恒的追求。

面对挑战,浙大人拥有永不停滞、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气质;面向未来,浙大人拥有勇立潮头、虎口夺食的拼劲和韧劲。

这份已经书写了121年的浙大答卷,你给几分?

(周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