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最美高校辅导员”王玉芬:中西交融 用青春点燃青春

发布时间:2019-06-15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作者:曾福泉 柯溢能1239

中宣部、教育部首次从历届在岗的“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和在读的“大学生年度人物”中,评选出10名“最美高校辅导员”和10名“最美大学生”,日前正式发布。浙江大学国际校区辅导员王玉芬当选为“最美高校辅导员”。

浙大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全院750名学生中有近三成是留学生,来自全球59个国家——这片中西文化交融的土壤,是已经做了10年辅导员的“老兵”王玉芬铸魂育人的新“阵地”。她全情投入、辛勤探索,承担起在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做好国际化学生思政工作的时代任务。2018年,她入选第十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2019年3月,她赴人民大会堂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得到总书记亲切接见。

为进一步服务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和地方创新发展,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浙江大学与英国爱丁堡大学(UoE)、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UIUC)等世界顶尖名校合作办学,成立了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2016年,王玉芬成为浙大国际校区的第一个辅导员。从那时起,在两座城市三个校区之间奔波,一周七天大部分时间“沉”在书院和学生相伴,成了她生活的常态。


步在国际校区,王玉芬随时都能停下脚步,和迎面而来的中外学生聊起最近的学业和生活。午饭时间,她端着饭菜自然地在食堂里和同学们同坐一桌,青年学子在这校园里的收获与迷茫很快就装满她的脑海。她办公室的灯深夜还亮着,门始终敞开着,随时准备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这位1994年就取得博士学位的电气工程学者,在浙大从教已经23年,直到今天,“95后”的大学生仍然叫她“姐姐”。同学们说,她是一位有温度的老师,脸上永远挂着笑容。王玉芬则说:“学生的爱是我最好的护肤品。”

如何在“高水平、一对多”的基础上取其精华而又“寸土不让”、坚持“以我为主”掌握思政工作话语权?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王玉芬面临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在最初的2年里,她实地走访了10余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UoE和UIUC等合作伙伴的相关负责人就学生教育事务管理工作相关问题反复探讨数十次,终于建立起适合于“一对多”中外合作办学、以我为主的学生管理体系。今天的浙大国际联合学院实行“大班教学+研究学习+小班讨论(LST)”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中外趋同学生管理、传统文化国际推广、书院制等富有特色的国际化思政工作方案,为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开展“以我为主”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路子。


何让中国学生在国际比较中培养“文化自信”?如何给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王玉芬把国际校区辅导员这个岗位视为一个难得的机会,她说:“正是有了这个中外学子汇聚的天然舞台,我们才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让全球青年一同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

上海一大会址、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浙大西迁办学点贵州湄潭、于子三烈士墓……这些地方都留下王玉芬与中外学生的身影,这既是中国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也能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事实有力地让各国留学生明白“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她将十九大报告的中英文版本发放到中外学生手中,并邀请专家为留学生全英文解读十九大报告。这本小小的册子一时间成了留学生和外籍教职工的抢手读物,大家都认为这是“读懂中国的最新文献”。

她引入海宁皮影戏、硖石灯彩等民俗体验活动;每逢传统佳节,她组织学生观赏钱塘江大潮、做月饼、包饺子、学丝竹、赛龙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浙大社会实践“十佳团队”展示的舞台上第一次迎来了留学生,分享他们在中国西部的见闻和故事。王玉芬在那天的工作日记上写道:“台上的Zdenek面带自信,台下同学的眼中充满惊奇。中华文化正在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不知道未来又会有多少人透过他看见中国。”

做辅导员的这些年,王玉芬常有“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的感慨。“我的一言一行都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而辅导员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也源于此。”她说,“心之所向,无远弗届。愿立中国大地,揽中外英才,得桃李,育芬芳。”


浙江新闻客户端2019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