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最近更新

十年筹建 终得梦圆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馆

发布时间:2019-09-08来源:浙大新闻办 作者:吴雅兰 柯溢能 朱原之 王崇均 周亦颖5380


新学期伊始,浙江大学文化建设工作又迎来一件大喜事。98日下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在紫金港校区正式开馆。

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汤恒、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出席开馆仪式。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为捐赠者颁发捐赠荣誉证书,校长吴朝晖院士讲话。校发展委员会主席、浙江大学党委原书记张曦,校发展委员会主席、浙江大学原校长杨卫,党委副书记郑强,学校老领导郑造桓、程家安、卜凡孝、王玉芝出席。副校长罗卫东主持仪式。 

汤恒、顾玉才、任少波、吴朝晖、张曦、杨卫、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葛学斌、省教育厅党委副书记干武东、省文物局局长柳河以及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白谦慎共同为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馆揭幕。

顾玉才在讲话中说,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开馆为浙江大学增添了一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殿堂,也为中国博物馆事业增添了一支令人瞩目的重要力量。希望艺博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持求是创新精神,积极发挥浙江大学的资源优势,突出高校博物馆的办馆特色,不断提升文物保护、陈列展览、文创开发的能力,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背后所蕴含的哲学精神、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揭示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为浙江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做好服务,也为公众的美育教育、文化传承做好服务,为浙江大学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吴朝晖在讲话中感谢中宣部、国家文物局、省委省政府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指导。他表示,一流博物馆是一流大学深厚底蕴的重要表征,也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抓手。面向未来,期待艺博馆进一步抢抓机遇,注重内涵发展,聚焦品质发展,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彰显学校文科优势等方面贡献更大力量。希望艺博馆积极回应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培育要求,打造全人教育的发展标杆;积极回应文理交融、古今会通的知识融通趋势,打造人文社科范式转型、跨学科研究的高端平台;积极回应东西互动、中外认知的文明发展需求,打造开源创新的思想文化高地;

仪式上,白谦慎介绍建设情况。捐赠者代表林霄,顾祥妹,方闻、方唐志明伉俪代表Dana Tang以及博物馆界代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中国艺术中心主任孙志新分别发言。

艺博馆位于紫金港校区西南端,占地50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全馆分为两个功能区,即博物馆区与学术区。博物馆区分布于第一层,包括展厅、藏品库房、修复展示室、学术报告厅和教育活动区等,其中展览面积共3500平方米。学术区分布于第二、三层,由方闻图书馆、专业教室构成,主要面向浙江大学校内师生和专业研究人员。

艺博馆的定位是文明史、艺术史教学博物馆,是与收藏文字文献的图书馆相平行的实物史料库,也是大学的文科实验室,其最大的特点是服务实物教学。其首要使命是支持、提升浙江大学的教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水平。通过艺术品原作的收藏、教学、研究与展示,开展“实物教学”,让学生亲手接触到文物、艺术品原作,强化浙江大学“文”与“物”并重的教学模式。同时,艺博馆的展览和教育活动皆向社会公众开放。

博物馆的四个展览于开馆当日开幕。开馆期间,艺博馆将展开一系列兼顾学术性、思想性和通识性的公共教育活动。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副司长金瑞国、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鲍贤伦、著名艺术史家傅申、台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石守谦、台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周功鑫,兄弟高校领导、来自全球各地的捐赠嘉宾及其亲属,借展单位代表,各地文博机构代表,浙江大学各地校友会代表,有关基金会、收藏界、企业界的朋友以及师生代表参加开馆仪式。

下午开馆仪式前,学校举行了艺博馆开馆新闻发布会,与会嘉宾还参观了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幕展览。当天上午,汤恒一行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团队交流座谈,并参观浙大艺博馆,郑强主持座谈会。

 

新闻+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的建设,最早要追溯到2007年12月。当时学校得知,普林斯顿大学著名的艺术史家方闻先生有在国内发展艺术与考古学科的愿望,时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曦随即去了美国,与方闻先生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2008年春天,方闻先生出席了我校的“艺术史与考古研究中心和学科建设讨论会”,为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建设选址、规划。2009年,这一倡议在学校获得通过。2011年5月22日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奠基,并于次年11月5日开工建设。

艺博馆的收藏,以“中国中心、全球脉络”为原则,藏品将覆盖人类的不同文明、不同时代。收藏主要通过捐献与购买两个渠道取得。

艺博馆的展览,将主要服务于浙江大学的文明史、艺术史教育教学。有两种形式,一是常设教学标本展,服务本科通识教育教学。二是学术特展,发布相关的研究成果。

(文 吴雅兰 柯溢能/摄影 朱原之 王崇均 周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