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文化传承,“文”“物”并重

发布时间:2019-09-25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温才妃 柯溢能 吴雅兰593

浙大艺博馆“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让中国艺术史回家进而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为在西方的中国艺术史学科主要创始人,反观祖国艺术史学科的发展现况,国际知名美术史家、文化史学家方闻的晚年有一个心愿——让中国艺术史回家。他想做三件事:建一个博物馆、建一个学科、办一个研讨会。

2008年春天,方闻来到浙江大学,出席了“艺术史与考古学科建设讨论会”,为博物馆建设选址、规划。2009年,这一倡议在浙大获得通过。2011年5月22日博物馆奠基,并于次年11月5日开工建设。

筹建10年之久的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以下简称浙大艺博馆)本月初正式开馆,对社会公众开放。为铭记方闻对中国艺术史研究和浙大艺博馆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博物馆中的图书馆命名为“方闻图书馆”。

让中国艺术史回家

这座四层混凝土砌块建筑以灰红为主色调,给人以庄重之感。朴实的清水灰砖又给人亲切之感,使观众不经意间就进入馆内,在现代、极简的空间中流连,徜徉历史的长廊。

浙大艺博馆方方正正,遵循极简主义风格。由于是紫金港西区第一个建筑物,为设计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全馆四个展厅都位于一层,从户外进入没有台阶,展厅大量采用自然光,各类配套设施完整。因处于校区西南角,毗邻蒋墩路,便于社会公众入馆参观。

浙大艺博馆馆长白谦慎表示,艺博馆将不可复制地积累浙大应有的特色与气质。

博物馆对大学、社会都承担着美育的功能。“读不懂物就发现不了实物上所记载的文明史证据。只有学术力量强了,我们才能掌握解释权、话语权。”浙大艺博馆常务副馆长楼可程说。

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中华文化更是通过一件件文物,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精神追求、精神标志。浙大艺博馆“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让中国艺术史回家进而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因此,浙大艺博馆的展览主要服务于浙江大学的通识教学和专业教学。有两种形式,一是常设教学标本展,服务本科通识教学中的文明史、艺术史通识教学。二是学术特展,发布文明史、艺术史的研究成果。

“专业论文发表在专业期刊,‘曲高和寡,养在深闺’,公众没有机会也没有太多能力读懂。”楼可程说,艺博馆将提供一个学术知识公众化的平台,高深的学术通过直观的实物、图像展现走近社会大众,报告厅也将向公众开放,介绍研究者的观点与思想。

读懂青铜陶瓷、书法绘画

不做“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的博物馆,浙大艺博馆从设计之初就立志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探路,注重实物教学、以实物为证据进行研究,让广大师生读懂青铜器、陶瓷、汉唐书法、宋元绘画,乃至古希腊雕塑、印象派绘画等人类文明史上的艺术瑰宝。

“博物馆是培养艺术史人才的课堂和基地。”白谦慎深有体会。他在耶鲁大学上的第一门艺术史课,地点就是大都会博物馆的库房。当时他每周都要坐火车去博物馆,然后待在库房里看宋画和元画,一件件看、一件件讨论。

在设计艺博馆时,浙大还在思考一个重要命题,即教育的功能与方向,进而回答如何通过高质量的通识教育塑造学生的共同价值。“对于不同文明的侧面,每个学生都应该追求、理解。我们希望通过艺博馆提供高质量的通识教育,全校学生把艺博馆当作大课堂,来这里看展品、写作业。”白谦慎说,人文类通识教育目前已经在规划课程阶段。

今年5月,浙江大学正式成立艺术与考古学院,为艺博馆带来重要的学术支撑。学院的考古与文博系、艺术史系、美术系、设计艺术系,以及文化遗产研究院数字化保护团队,让白谦慎很有信心,“浙大的优势在于有一支高学术水平、高策展能力的研究团队”。

开馆展览“汉唐奇迹”就是浙大自主策划的展览。

楼可程认为,博物馆是剧院,文物是道具,核心演员是专业教师。浙大艺博馆最重要的“财富”就是人才,“演什么戏、谁来演,需要专业教师”。

据悉,浙大艺博馆将聚焦全球教师,通过设立访学基金,以更开放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人来“策一个展,开一门课”。

以中国为中心、以全球为脉络

目前,浙大艺博馆的“镇馆之宝”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书的《西亭记》残碑,这是由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捐赠的。根据复原推测,全碑原高270多厘米,四面环刻楷书,碑阴上部浅刻有篆字“柳文畅西亭记”,下部刻文字口清晰,点画饱满而有锋棱。不过,碑阳腐蚀严重,字口略浅。

大学拥有自己的博物馆,最大的便利是什么?

“从收藏到展览都考虑两大功能,一个是通识教育,一个是专业教育。”参与建馆工作的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缪哲说,就是根据教学要求摆设展品,“公立博物馆要把文物最美的一面展现给观众,而教学博物馆则是根据教育的要求,策划摆什么、怎么摆”。

据悉,浙大艺博馆一方面要培养浙大学生对中国文明的认识,深化其民族认同;另一方面,也须培养多元文明意识,开阔国际视野。艺博馆计划在二十年内,建立一个包含人类不同文明代表性作品的教学收藏。

来到“中国与世界”展厅,一进门就可以看到《乾隆平定西域战图铜版画》。这套铜版画是国家统一、文化交流的例证,非常珍贵。但是整套品相完好的《乾隆平定西域战图铜版画》,或因为战争失落,或因为保存失当,一直没有出现。2017年缪哲的美国朋友给他写信说,有一套品相一流的作品——十六张铜版画挂满了整整一面墙。

缪哲得到消息后,立即动身,反复请人鉴定多次后决定收购这件文物。“这套藏品非常符合艺博馆的理念,即藏品要具有足够的教学潜力、重要的艺术价值。”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在浙大艺博馆里展出了一部从日本采购的佛教写经《御愿经》下卷。“我们可以从这部日本写经看到,它与唐代写经极其相似,从艺术上讲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从研究上讲可以分析佛教的东渡。”楼可程说,一件文物背后意义解读广泛,一件藏品可以从多个角度开展研究,这就是教学博物馆在收藏实物时的意义。


《中国科学报》2019年9月25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