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铁锹、螺丝、手套……+灰尘=?浙大用充满创意的展览讲述艺博馆建造历史

发布时间:2019-12-23来源:都市快报作者:黄莺522

张爱玲写过“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今天,记录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建设历程的展览“尘光: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诞生”开幕,告诉我们“尘埃里能发出光来”。 

浙大艺博馆建馆历史

用这样别出心裁的方式展现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今年9月8日开馆,作为国内综合性大学首开先河的教学博物馆,一开馆就秉承打造一所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的宗旨,既服务师生教学,又面向大众开放。镇馆之宝“唐颜真卿西亭记残碑”一亮相,更是吸引了无数目光的注视。
    从博物馆2013年开始建造时,浙大就委托擅长拍摄建筑题材的摄影师郎水龙进入工地,给工程建设留下图片档案。可在记录过程中,郎水龙通过对在场工人的劳动和生活的深切了解,感觉记录的不应该只是建筑的物理过程。他穿起了防尘服,戴上口罩,将不同的媒介材料,如宣纸、册页、画布等,平铺于地面,然后将事先选择的施工工具与废弃材料,如铁锹、镐、螺丝等,在上面摆成特定图案,等待尘埃日复一日地随风飘落在画面上,期间,无论是工人不小心触碰到,还是昆虫爬过留下痕迹,都任其发展。待到合适的时间,他按不同的次序,逐一取走工具和材料,从而在落满灰尘的画面上,留下不同灰度的轮廓,即泛着光晕的劳作痕迹。于是,有了昨天开幕的这个展览。

灰尘当材料昆虫当助手
    创作过程充满诗意

    走在展厅中,墙上挂着的一幅幅画作上,你会看到灰尘在上面留下的各种痕迹,有些勾勒出了浙大艺博馆的平面图,有些则能依稀看出铁钉、铁锹、手套等的痕迹。

郎水龙六年来持续不断拍摄的建筑工地视频和图片资料,被剪辑成一个个很有意味的画面,在大厅中两块大屏幕上循环播放,里面有个画面:暗暗的底色上布满一颗颗星星般发亮的东西,仿佛星空一般。策展人鲁明军说,这是郎水龙拍摄的在强光照射下的灰尘。“连灰尘都能这么美!”旁边的观众不由感叹。展厅靠近墙的地上,时不时会出现几个工地上常见的水泥包装袋,这种熟悉的场景让人仿佛置身博物馆的建设现场。有的画作上还留下了很特别的痕迹,郎水龙笑着说:“这些是昆虫小精灵们给我当助手留下的。”原来,他的工作室就在工地上,晚上,时不时有些小昆虫会来光顾,在他未完成的作品上爬过,留下痕迹,第二天,郎水龙惊喜地发现,这些痕迹真是鬼斧天工:“换我用笔,怎么也画不出这样的轨迹。”

选择用这种艺术的方式记录一座博物馆的历史,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说,就是想让大家对博物馆的建馆历史有最感性的了解,毕竟实物的教学的效果没有任何其他方式可以替代,你接触实物与看到图片的感受完完全全不一样。他们想用这个展览也想跟大家探讨如何创造性地记录历史,让大家明白历史也可以这样呈现。
如果您也看厌了那种普通的图文史料展,可以考虑来看看这个展览,看看艺术家如何用独特的形式记录浙大艺博馆建筑历史,没准这种创意能给你启发。
该展览将持续到2020年2月28日,地点在浙大紫金港校区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展厅四。特别提醒:12月21日和22日,为保证2019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期间校园交通秩序,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将提前至下午4:00闭馆(下午3:30停止进入)。


《都市快报》2019年12月21日C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