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浙大团队研制“通用熊猫血” 有望解决临床血源短缺难题

发布时间:2020-03-22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作者:曾福泉 柯溢能 吴雅兰349

浙江大学科学家日前成功研制出“通用熊猫血”,通过细胞膜锚定分子在红细胞表面构建聚唾液酸-盐酸酪胺的凝胶网络,实现了“通用熊猫血”的人工构建和安全输血。相关论文21日在国际知名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发表。

“熊猫血”是指Rh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表面不含D抗原的血型,即RhD阴性,在人群中非常罕见。如在亚洲,超过99.5%的人为RhD阳性,只有不到千分之五的人是RhD阴性。RhD阴性的人第一次接受RhD阳性的血液后,人体会产生针对RhD抗原的抗体,到第二次输血时,抗体就会破坏RhD阳性的红细胞,产生可怕的后果。

浙大化学系唐睿康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转化医学研究院王本副教授联合研究团队用“易容术”,将RhD阳性的红细胞“改造”成RhD阴性的。研究团队再造一层细胞膜表面结构,把D抗原的触角掩藏起来。由此,原来红细胞膜上探出头来的触角,也就被掩蔽在了“防护网”中。有了这样一层“伪装”,抗体就识别不出抗原了,不会引起免疫反应,也就不会发生排异了。

“这项研究把RhD阳性的红细胞变成了好像是没有RhD抗原的红细胞,这样在临床上,病人有望不需要RhD血型匹配就可以应急输血。”王本说。

这项研究开展了近5年。王本说,这个实验设计中最大的难度,就在于保持红细胞原有的物理性能及生理功能。他们所设计的三维凝胶网络对红细胞表面的修饰是一种全新的策略,针对RhD阴性稀有血型的临床输血问题给出了新的化学生物学解决方案,体现了化学和医学的交叉融合。

目前“熊猫血”人群常见的输血办法有三种:一是通过同样是“熊猫血”的好心人捐献,二是患者提前抽出自己的血液以备不时之需,三是一次性输入RhD阳性血液应急。而“通用熊猫血”已经在小鼠体内实现了安全的单次及多次输血,具有正常的体内循环时间;同时也在兔子体内验证了RhD抗原的完全掩蔽,且不具备免疫原性。总体来说,这项研究展示了良好的临床转化前景。

“在不久的将来,或许能够有更多通过化学生物学方法改造细胞的手段,赋予细胞更多新的功能,并在医学中探索其应用的可能。”王本说。


浙江新闻客户端2020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