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浙大举行发布会,潘云鹤院士领衔,向世界全景式描绘中国迈向下一代人工智能

发布时间:2020-07-04来源:杭州新闻客户端作者:黄莺 柯溢能 吴雅兰 卢绍庆805

我们早上被天猫精灵叫醒,和它愉快地说声早安,问问它当日的天气;中午,我们用手机上的应用程序点个外卖,外卖员在30分钟内把食品配送给我们;晚上,我们忙完一天的工作,看快手等应用程序里给我们推荐的有趣的视频……我们的日常生活跟人工智能息息相关,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和经济发展转型的主要驱动力。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中,浙江大学为国家贡献人工智能规划、夯实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基础以及在学科交叉中推动计算方式变革,形成了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前天,在浙大人工智能研究进展发布会上,浙大向媒体展示了他们在以上方面的工作。
潘云鹤院士领衔
向世界全景式描绘中国迈向下一代人工智能

2020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潘云鹤教授领衔的团队,在《自然》子刊《机器智能》刊发了题为《中国迈向新一代人工智能》文章,全景式介绍了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5—2030)的形成和内容,重点描述了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基础研究、技术发展、人才教育和伦理道德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文章认为中国将会通过“大学-政府-产业”的协同来搭建起中国人工智能生态发展蓝图。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五种人工智能的技术形态,即从数据到知识到决策的大数据智能、从处理单一类型媒体数据到不同模态(视觉、听觉和自然语言等)综合利用的跨媒体智能、从“个体智能”研究到聚焦群智涌现的群体智能、从追求“机器智能”到迈向人机混合的增强智能、从机器人到智能自主系统。
    中国工程院于2015年批准潘云鹤院士主持的《中国人工智能2.0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并于次年提交《建议我国启动“中国人工智能2.0”重大科技计划》。在科技部领导下,中国工程院组织了220多名人工智能参与编制了国务院于2017年7月发布的《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新一代人工智能成为第16个“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随后,浙江大学主持编制了教育部于2018年4月发布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未来五年人工智能的重点是突破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潘云鹤院士介绍,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不仅包括了人工智能有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手段等内容,而且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伦理道德制定提供了指导,以培育人工智能生态。“目前,在大学、政府和产业之间正在形成一种协作创新体系,以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
    人工智能是犹如内燃机一样的“使能”技术,具有赋能其他技术的潜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一代人工智能将对互联网消费、自动驾驶、智能医疗、智能物联等将有突出的赋能作用。”潘院士介绍,将来有一天智能物联网设将拥有真正的对话功能,我们的临床诊疗流程或许会改变,新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不断满足未来的移动需求。“这些‘不可能’都将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深化研究而变成‘可能’。” 
1978年浙大就开始了人工智能研究
人才培养与实体经济需求密切结合 

    浙大的人工智能,可谓是历史悠久。1978年在创建计算机系时,创始人何志均先生就将“研究人工智能理论、设计新型计算机”列为建设方案第一条。同年,招收了第一批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五位硕士研究生,开始了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在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浙江大学始终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作为使命担当、矢志前行。。2018年,人工智能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批复成立,其重要任务是以人工智能为桥梁,推动浙江大学学科交叉、激发技术创新、赋能场景应用,,培养人工智能领域高层次交叉人才。

2019年4月,浙江大学相继获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和人工智能交叉学科。至此,学校在人工智能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育人载体已经形成,即形成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 “人工智能”及“智能+”人才培养完整体系。 
全链条的育人生态如何打造?7月1日,“智海: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平台”揭牌。平台将与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和相关企业合作,以人才培育、科技创新为使命,深度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生态建设。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间, 238名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三年级本科生以及247名其他专业学生通过“智海: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平台”的初期系统“Mo”平台完成了《人工智能》课程的学习。

今年9月份,浙江大学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图灵班60名学生的课程《人工智能基础》以及1110多名电子信息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人工智能算法与系统》将在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支持下,全面使用这一平台,共同打造人工智能领域科教融合平台。同时,平台将全面支持浙江省高中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和实训。
材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2018年3月,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在北京组织成立了 “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编委会,由潘云鹤院士担任编委会主任,郑南宁院士、高文院士、吴澄院士、陈纯院士和林金安副总编辑担任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十三五—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的教材系列之一。 
    目前教材编写工作进展顺利,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吴飞教授、陈为教授和孙凌云教授分别编写的《人工智能导论:模型与算法》、《可视化导论》和《智能产品设计》三本教材已经全部出版。“智海: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平台”提供新一代人工智能教材的算法实训,让学习者体会人工智能具能、使能和赋能,从算法层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知其意,悟其理,守其则,践其行”。通过实训平台搭建,将理论知识转化成赋能应用,促进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国家、行业和企业需求结合更加紧密。 
智能司法机器人 智能篆刻……
你身边就有浙大人工智能应用成果 

    中国目前有8.4亿互联网用户,给人工智能应用创造了无限市场,而人工智能可谓“至小有内涵,至大可交叉”,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力和支撑力强等特点。 
    无须被告和原告到庭,通过对语音、图像、视频和文本的分析与处理,就能够开展实时性发文、结果预判和裁判文书生成。完成这一连串审判行为的是浙大计算机学院、光华法学院与阿里达摩院、浙江省高院合作研发的智能审判系统——“小智”机器人。2019年9月,小智首次在杭州市上城区亮相,仅用30分钟就审理完毕金融借贷纠纷案件,为司法智能化技术创新提供严谨逻辑、公正解释、公平判决。 
    在浙大,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不断涌现。知识计算引擎被广泛应用于咨询研究、中草药以及工程科教图书等多个专业知识服务系统。智能经济计算帮助德清当地招商模式从传统熟人招商转向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模式。浙大计算机学院与阿里巴巴达摩院团队还立足短视频核心数据,不断打磨和落地大数据驱动和知识引导的互联网经济认知智能计算平台,从微观、介观和宏观三个层次来理解经济行为,建立起人工智能与经济相互融合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就在不久前的毕业季,浙江大学还推出智能篆刻系统与平台,“所见即所得”的一站式平台有效降低篆刻认知门槛、提升篆刻创作体验,弘扬、赋能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新发展。其产生的首批人工智能姓名印章,成为2020届浙大毕业生定制礼物。自己在网站上选好想要的印章印稿,然后发送给小型智能数控篆刻机,半小时不到,你自主设计的印章已经一键生成啦。这么美好的事情,浙大帮你实现了。浙大还联合本报推出了读者个性定制印章体验活动,读者们亲身体验到了智能篆刻的奇妙。


杭州新闻客户端 2020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