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综合  综合

教师的作用就是调动兴趣

——访2020年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得者赵道木

发布时间:2020-09-15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柯溢能1859

人物名片赵道木,男,浙江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光学》《矩阵光学》等多门课程,注重基础理论与科学前沿的结合,强化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点燃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曾获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师德先进个人、省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唐立新优秀学者等荣誉。 


走进浙江大学物理学系赵道木教授的办公室,书桌、柜子还是上个世纪的陈设,各类证书、资料堆满其间。“房间比较乱,只要不出差我每天都会来办公室。” 他笑着说,“宅”在系里同学老师找也比较方便。

1990年进入家乡上虞岭南中学算起,弹指一挥,赵老师的教龄也快30年了。对于获得永平奖,他感到意外甚至有些紧张,“我是报名截止前才填的表格,真是‘临时抱佛脚’,非常感谢学校老师同学们对我教学工作的认可和支持。”


从课堂出发点燃兴趣

他的作业需要个把月才能完成

30年里,基础课、选修课、实验课可以说,物理学系要开设什么样类型的课程,赵道木都赶上了趟。所以,对课堂教学他有自己的心得。

近年来,面向本科生他主要讲授的是《光学》这门课程。因为是物理求是科学班的专业基础课,所以每次开课学生通常也就二三十人,他也就有更多的时间“精耕细作”。

平头,和蔼可亲,一笑起来眼睛就眯成了一条缝,这是赵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但他的课,却是出了名的“老虎课”,即便拔尖班的学生都没法轻轻松松拿到高分。

他通常会提前几个月给同学们布置主题展示的作业,希望大家有更多时间去主动探究光学发展的前沿。在演讲展示后,同学们还要通过相互评分来确定成绩。

赵道木看似是这个过程的局外人,但每一个展示主题由他来设计,每年都会推陈出新。从查文献到编程、模拟、总结,同学们遇到各种问题,他都会及时给予指导。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慢慢培养起向未知探索的兴趣。

“教师的作用,就是调动兴趣。”他说。

有很多同学总是打趣,赵老师能把一门理论课上成动手课。早在2012年,当时还是大二的学生吴宜家和他的同学曹世民就从这样一次课堂展示出发,花了一年多时间开展深入研究。2014年,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知名期刊《光学快报》(Optics Letters)上, 当杂志主编得知论文的第一和第二作者还都是本科三年级学生时,连连称赞。这项研究后来获得“挑战杯”赛全国二等奖。

此后的2017年,还有学生从赵道木的课堂作业中,继续研究,获得“挑战杯”赛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

赵道木探索了一套由课堂教学向科研训练的全链条的本科生创新能力提升体系,很多学生从他的课堂激发出科研兴趣表示想早一点进实验室,只要提出,他都会满足。“赵老师的课堂重在基础,源于生活,更引导我们步入科研。” 浙江大学物理学系求是科学班1801学生黄泽蔚说。

同样要花几个月完成的作业,是赵老师会要求每人命制一份试卷。设计题目要比做题难得多,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要把所学知识串联起来,让能力更加激发,兴趣更深培养。黄泽蔚说:“做惯了题目,第一次自己出题心里或多或少会有些小兴奋,所以绞尽脑汁想出的难一些,而我们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被激发了。”

当然,赵道木也不会评完分,就把这些题目扔进电脑里就不管了,而是在同学们创意的基础上,适当改造成为下一届同学们的考试题。


一个顶天,一个立地

教师是科教协同的桥梁

面向研究生,赵道木主要教授《矩阵光学》这门课,这是一门浙江大学首批研究生示范课,将创新前沿传授给学生是这门课的最大特色。

赵道木的导师王绍民教授开创和建立了矩阵光学这一国际上前沿的研究方向,每年都会有很多创新成果涌现,但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的教材,可以说很多研究者是“摸着石头做研究”。

1994年,王绍民教授与赵道木合著了《矩阵光学原理》,这既是一本由科研成果凝结的专著,后来更是一本面向研究生的教材,成为这一领域研究入门的捷径。1995年,该书被国家教委授予优秀教材一等奖,2000年英文版出版。

此后,从2006年起,赵道木便开始主讲《矩阵光学》,他的课程不会枯燥的直接传授知识,也不会直接进行冗长的公式推导,而是从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入手讲解相应的知识内容,同时分享向他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环环相扣,深受学生欢迎。

做了三十年科学研究,教了半辈子书。科研与教学是怎样的关系?

在探索和实践物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中,赵道木最大的体会是,研究的目的面向战略前沿,要顶天;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人,要立地。“将科学研究转化为培养人才的养料,顶天与立地相结合,科研将更具生命力。”

201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颁给了引力波的发现者,而这个精密的实验装置本质上是一种激光干涉仪。赵道木通过这个光学在大型天文装置中应用的例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光的干涉的本质和物理意义。浙江大学物理学系2017级博士生万里鹏说:“赵老师课堂上没有架子,喜欢和同学一起探讨问题,锻炼我们举一反三的能力,不仅如此,赵老师还喜欢在课程中穿插一些自己之前科研的心得和感悟。”

赵道木说,他的初心是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有获得感,做出结果后有成就感,以不错的成绩毕业有幸福感。


弟子不必不如师

学生要成为学习共同体的主角

1990年本科毕业后,赵道木保留学籍到基层锻炼,做了一年初中物理老师,那段经历让他对教师的崇高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回到学校读研后,赵道木就给导师做助教,从老师厚厚的手写讲义里,他感受到沉甸甸的育人责任与使命。

当年为了开展列阵光学研究,王绍民教授多次往返杭州与上海,考察高速公路的路标。“他的科学精神深深感染了我。”赵道木说,“我们那时候就跟着老先生,听他的课,做答疑。”听课的时候我们就在想,老师是怎么把知识点抽丝剥茧讲出来的,学习他们传授知识的方法。

无独有偶,这些年浙江大学物理学系也推动了一批青年教师为资深教授做助教、长本领的活动。

学生时期,听得多、学得好、肯钻研,为此,学生时代的赵道木曾获得过浙江大学最高荣誉——竺可桢奖学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赵道木培养的学生中,研究生共有6人次、本科生共有2人获得竺可桢奖学金。


在他的育人理念中,培养新一代青年要更加注重“生师互动”。有别于传统的师生互动,在新的培养模式中,学生是这一共同体的主角。“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研究兴趣与爱好,应该成为撬动教师不断开启新探索的杠杆。” 

(文 柯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