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浙大老教授捐出200多幅画,所有人都惊了!画里这些东西,很多杭州人没见过...

发布时间:2020-12-04来源:杭州日报作者:方秀芬 柯溢能 张妍621

近日,浙江大学农学院迎来了110周岁生日。校友、师生忙着为她庆生。在众多贺礼中,286幅泛黄的挂图显得扎眼,这是来自退休老教授寿森炎的捐赠。

最早一幅画诞生于71年前

有些菜,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我只是保管了它们,这些可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寿森炎缓缓地说,在浙大李曙轩和吴耕民两位老先生带领下,通过一代代老师的努力和补充,才有这些作品。这些挂画主要用于课堂,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同时也节省时间。

泛黄的挂图,充满了历史感,是学院历史悠久丰富的证明;保存下来的挂图对学科建设、农学院传承都有重要作用。

翻开一幅幅挂图,犹如打开尘封的往事。“时间太久了,有的记不清楚了。”在浙大华家池校区的食用菌研究所办公室,戴着老花镜的寿森炎喃喃自语地说,有可查资料显示,最早的是这副《杭州三月青》,制作于1949年。

杭州三月青,属于青菜一类,然而它的长相却与其他青菜不同,形状有点像芭蕉叶,大大、长长的,一张一张摘下来,叶片显得厚实粗糙。它在当时很受老百姓欢迎的。除了杭州三月青,还有画于50年代的杭州黄芽菜、荷叶白菜、白芋梗等。

这些蔬菜品质甚好,只是抗病害能力弱,产量不高,现在逐渐萎缩了。像杭州黄芽菜,现在很少看到了,估计只有一些农科院保留。

这些挂都是实物临摹而来,并非凭空想象。寿森炎说,蔬菜分十三个大类,收集所有的品种,在当时非常不容易。

想当年,物资紧俏,农学院师生只好到周边农家采集,而有的老师乘着下乡给村民指导农作物种植的机会,时常跟村民们商量,想要把长相和品质不错的蔬菜带回课堂,“老百姓都非常热情地把蔬菜送给我们。”

一张图便能直观表达生长特性

每幅图都是一段历史

蔬菜保存有难度,所以蔬菜采收后,往往立即请擅长绘画的老师描摹。寿老师回忆道,简单的模式图是由老教授画的,也有部分是请专业人士来画。

当时,每门课程由两位主讲老师轮流授课,并配有1-2位助教,所有挂图做好标记放在实验室,供老师教学使用。

72岁的寿森炎专业领域是研究蔬菜,学校返聘后,他专门做相关科研和技术能人培训。拿着挂图,爱不释手,他感到很亲切,以前都是用这些给学生们上课的。

以花椰菜为例,植株形成以后,叶片会合拢,花形成的球体对幼体保护作用,会竖起叶片,而这张挂图可以将内部差异和各阶段生长特性直观表达。“一张图即可分辨。”

在寿森炎眼里,这些挂画都承载了蔬菜的演变史,每个年代的蔬菜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早些年,在物资不丰富的年代,农民喜欢种植产量高的蔬菜。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高品质的蔬菜更讨喜。

所幸,随着农业科技创新的加大投入,高质量杂交品种越来越多,能更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杭州日报》2020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