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院系

联合国神秘嘉宾现身?浙大这堂形策课国际范儿十足!

发布时间:2021-05-31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张佳楠 翁沁952

523日,意大利都灵、中国广州,两个遥远的城市因为一堂“形势与政策”课在云上与浙大相连。

这堂课的主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个似乎与学生遥不可及的话题,怎样才能让他们有更切实、更深刻的感受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潘健老师特地在自己的《形势与政策》课堂上邀请了两位“外援”——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培训中心项目官员、全球青年领导力项目创始人祖良荣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全球人道主义应急枢纽项目助理拉敏,用真实的故事打动人心。

跨越地理界限的形策课堂

今天,在我们的课堂上会连线两位非常重要的专家。”

潘健老师讲解完课堂知识点后,话筒就接力到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李佳手中。正向同学们分享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李佳老师却“神秘地卖了个关子。

不一会儿,课堂里屏幕里出现了两个身影:两位在联合国工作的嘉宾热情洋溢地分享着他们的经历与体会;屏幕的另一边,教室里座无虚席,大一学生们正全神贯注地听讲,汲取前所未有的新鲜养料。

你现在在做什么?2030年你能做什么?”介绍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后,祖良荣博士向连线现场的同学们提问,并鼓励青年学生通过思考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规划自己的成才之路,最终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祖良荣博士鼓励青年学生成为“T型人才”,成为通才和专才的结合,打破僵化思维,培养成长型思维,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他以李大钊的“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作为结尾,殷切期待世界上有更多“觉醒”的青年去创造美好的世界。

随后,浙江大学2014级社会学毕业生拉敏分享了她在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工作的经历。于她而言,在国际组织工作并没有想象中的神秘感,这只是一件能够“帮助人”的事,她也从一次次的援助工作中获得了生命的意义感。对于有志于从事人道主义事业的同学,拉敏从自身经历出发,归纳了“信念、开放的心态、适应多元文化的韧性、专业能力、勇气”这五点重要的因素。最后,她寄语学弟学妹们将知行合一铭记于心,对未来、对社会、对世界怀有一颗正直的心,找到自己热衷的事业,为开放的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

连线互动的形式让思政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嘉宾分享后,同学们还就巴以冲突背后的大国博弈、解决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等问题与祖良荣博士进行深入交流。大一金融学专业的方炳霖同学积极参与提问,祖良荣博士的回答让他获益匪浅,他说:“这次形策课提供了难得的交流机会,平时我们接触更多的是书本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述,课堂连线让我们接轨国际,看到国际上最真实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力量。”

让思政课堂“走心”更“入心”

跨越时空的场外连线是学校创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一种,也是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有效实践,旨在引导学生将课堂理论用于实际探索,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具体行动。”浙江大学学生工作部负责人说。

为进一步完善“形势与政策”教育,浙江大学创新视频连线、实地体验、走进展览馆、相关领域专业工作者进课堂等教学形式,特别是在疫情期间,组织医疗队员、相关专家学者走进课堂,与全体本科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据统计,2019-2020学年,学校共开设68个教学班,配备59位主讲教师、68位助教;2020-2021学年开设70个教学班,配备62位主讲教师、79位助教,“形势与政策”教育走心更入心。

在这一堂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思政课上,学生们收获颇丰。法学院2020级本科生周涵宁说,“这次形策课无异于一次与理想的对话,让我看到了一种超越功利的人道主义关怀。”法学院2020级本科生张越表示,“开拓性的课堂形式非常吸引我,在与两位负责人前辈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他们接轨世界、却不忘初心的可贵精神,使我备受鼓舞。”

为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和未来领导者,助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浙大一直在行动。20159月,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启动国际组织精英人才培养计划(简称“国精班”)截至目前,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年均培养全校50多个专业近百名学生,其中本科生和研究生各占50%,年均有40余位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

(文 张佳楠/摄影 翁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