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综合

行读党史|浙大外院:行读“两山”风景感知美丽中国

发布时间:2021-06-28来源: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作者:杨丹旎1564

从百年党史和浙江“红色根脉”中汲取精神、智慧和力量,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本专栏以融媒体报道、全媒体传播形式,生动展现浙大党史学习教育新范式、师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新感悟,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有风景的党史大课”。

日前,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来自十余个国家的师生一行40余人,走出校园,来到浙江安吉行读“两山”风景,看中国新农村建设,感受中国发展新貌。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7级翻译专业瞿宁畅同学向留学生们介绍起了矗立在余村村口的纪念石碑。“过去,矿山脚下的水泥厂冒着滚滚黑烟、扬尘漫天,痛定思痛后,余村决定关停矿山,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现在不仅恢复了绿水青山,更是发展起了绿色经济,家家户户富起来。”听着讲解,闻着花香,外院师生一行漫步在田野阡陌间,宽阔整洁的村道上,一幅幅生态文明画卷徐徐展开。

“今天,学院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籍教师和留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了中国的乡村振兴,这些是最鲜活、最动人的中国故事,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的缩影,是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的绝佳诠释。”外语学院党委副书记沈燎说。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安吉余村人克服了重重困难,走上了一条正确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安吉的变迁是用绿色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是中国生态治理的典型案例。”“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有了青山绿水,就有了发展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余村电影院观看专题纪录片后,师生们兴致勃勃地开展讨论、分享感悟。

一座“没有名人故居、没有古村落、没有风景名胜、没有主要产业”的“四无村庄”如何成功逆袭为美丽乡村精品示范基地?带着这个疑问,外院师生们来到了此次研学活动的第二站——鲁家村。鲁家村自2011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以来,坚持生态发展理念,从村庄环境整治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乡村经营,孜孜不倦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随着“呜——”一声汽笛响起,色彩靓丽的“阿鲁阿家”号田园小火车出发了。窗外群山叠翠、竹海苍翠、山花烂漫、民居清新雅致,18个各具特色的农场令人目不暇接。车厢内,来自西班牙的萨尔瓦老师举起相机不停地按下快门,“这儿的风景太美了,我要拍下来发给我的家人和朋友看看。”

“今天的活动使我了解到了中国新农村建设背后的故事。当我了解到这里的人和环境所经历的困难和改变,我非常震撼、也非常佩服。这两个村找到了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点,这样的发展模式给中国其他地区和全世界上了一门课,我希望他们都能来学习。”来自罗马尼亚的劳拉分享道。“百闻不如一见,我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新农村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更加深刻地体悟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含义,”2018级翻译专业何书馨说,“我今天和两位留学生结伴游览,他们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对中国国情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外语学院党委书记姚信介绍,参加此次研学活动的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大多是第一次踏上中国农村的土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我们组织师生走进中国农村,实地感受、了解中国的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了解国情,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担当与使命,立足中国、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让国际师生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中国的发展,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让世界更加了解真实的中国。”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