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人物风采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浙大人】姚玉峰:做医学教育的“摆渡人”

发布时间:2021-07-22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柯溢能1625

浙江大学医学院姚玉峰教授说,他最喜欢的称呼,还是姚老师。这位姚老师的学生,有来自浙大校园的本科生、留学生,也有来自医院的规培生、进修生,甚至还有三甲医院的眼科主任。他常说,最愿做“摆渡人”,因为在自己的成长路上,受到许多可敬的“摆渡人”的指点。如今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成为对他人有帮助的 “摆渡人”。


传授知识的摆渡人

“一年前眼科见习,我大四。在邵逸夫医院的眼科手术室,旁观了姚老师的一台角膜移植术。”浙江大学医学院直博生吴奕征至今记得那天的场景,“精湛的技术、精细的操作无不让我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敬仰与向往”。

吴奕征口中的这位姚老师,就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20多年来“深掘一口井”,致力于眼科角膜移植的创新性研究。他先后诊治过30万例各类眼科病人,经手术后重见光明的近3万人,开发多项被国际上认可并高度评价的角膜病诊治新技术,其中被国际学术界命名的“姚氏法深板层角膜移植术” 已经编入美国眼科医师教科书,被2010年世界角膜病大会评价为推动角膜移植技术进步并能载入角膜移植发展史的技术。该技术还在美国、日本、欧洲及国内多家医院得到推广。

这样一位眼科手术大拿,却把知识传播看作自己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即使工作再繁重也一定要坚持耕耘在三尺讲台第一线。每年,姚玉峰都面向浙大医学院的本科生开设理论课程。他的教学理念是让传播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同学们需要思考的是问题的提出而不是简单的答案呈现。这种教学风格早在他赴日本留学期间就已埋下了种子。

学生时代的姚玉峰,非常珍惜各种课堂和会议的互动机会,大胆展示自己的所思所想,常常在思维的碰撞中收获满满。那时的一次国际眼科大会上,没有任何资历的姚玉峰,向与会的眼科泰斗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大胆设想。他提问的深度与角度出乎专家的意料,沉默片刻,这位眼科泰斗若有所思地说:“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还没有研究过。存在可能性,值得进一步深究!”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提问中,姚玉峰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与道路,披荆斩棘走到今天。

如今姚玉峰成为师者,非常希望把自己青年时求学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只要他和同学们集中起来讨论问题,就会进入到知识的宏大殿堂而忘却一切。常常讨论结束才发现时间已过夜晚10点,而自己都还没有吃晚饭。但他却一点都不觉得辛苦,在这种过程中能传授更多医学知识,精神上十分富足。姚玉峰说:“本科生的教学,不能从书本到书本,而是要将他们拉入具体的场景中,借助更多实例视频演示让学生能有客观认识。”

上姚老师的课,是很多浙大医学生的享受,因为大量实验和病例都被姚玉峰搬到了自己的PPT上,图文并茂的授课模式让医学课堂毫不枯燥。这背后是姚玉峰不计辛劳的付出,亲自制作每一页幻灯片,尽可能融入全新的思维与先进的理念。

在眼科临床、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姚玉峰为浙江大学培养了17名博士研究生,28名硕士研究生。


医学技术的摆渡人

在姚玉峰的学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治医师许叶圣的眼中,姚玉峰是榜样,也是前进的方向。“姚老师就像我从医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走出医生这一职业的困境与迷茫,让我能明确个人的目标与价值并为之不断努力。”

2017817日下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卫生计生系统表彰大会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姚玉峰荣获全国卫生行业最高荣誉奖——“白求恩奖章”。

领完奖,姚玉峰便马不停蹄地赶回杭州,因为第二天还有11台手术等着他。这样的情况,姚玉峰的每个学生都不陌生。对于等待姚氏法治疗的无数患者们,重见光明,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即便公务再忙,姚老师都要求我们以病人为先,而他自己则是以最高标准以身作则。”许大夫说。

像许叶圣这样的学生,只是姚玉峰课堂成员的一部分。“第一次见到姚玉峰老师是在两年前的眼科学课上,那年我大三。清晰地记得姚老师穿着整洁的衬衫,戴着一副无框眼镜。” 吴奕征回忆姚老师说,边上的助教告诉他“喜欢姚老师的,可不止你们学生呢。”小吴这才知道,在课堂外,姚老师还有另外一群学生。

姚玉峰最欣慰和骄傲的事儿,莫过于看到他培养的学生用“姚氏法”治疗患者,及时给患者送去光明。他常说,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如果有十个、一百个、一千个姚玉峰,就可以让更多人减轻痛苦、重见光明。正因为这种纯粹的想法,从2009年起,他便开始举办义务培训班,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独创的“姚氏角膜移植术”传授给同道,还无偿献出专利。十年的践行,已经有近5000人次在他的课堂中受益。

医者父母心,胸怀家国天下;仁者无私利,德被世间众人!他的另一个学生王冰鸿从内心深处发出感叹:“姚老师身上总是有我们汲取不完的精神力量。”

当被问及是否后悔让出这么大的利益的时候,姚玉峰笑笑说,在他成长的路上,有不少人做了他的“摆渡人”,如今自己总算小有所成,也要做这样的“摆渡人”。育人的目的是救人,广泛传播知识技术才能泽惠更多患者,不违他学医的初心,无愧导师的厚爱,不负国家的期望。

姚玉峰继承了中国医者“非仁爱不可托,非聪明达理不可任,非廉洁纯良不可信”的优良传统,不矜名,不计利,为我国建立了一个现代学科,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眼光且能共同推动学科发展的专业人才。


人生价值的摆渡人

在美国读博士的谢加文,上大学时就仰慕姚玉峰。回国后在姚玉峰门下做博士后。他说:“除了专业知识技术,我们从老师身上还学到很多很多。”

重道义、勇担当,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姚玉峰博士期间在日本大阪大学求学,就创下了该学校的两个记录:三年医学博士毕业,直接特聘为客座研究员。用三年时间所取得的成就,使当时以严谨苛求出名的大阪大学医学部教授委员会破例让他提前两年进行博士论文答辩,不仅仅是过人的天赋与努力的体现;答辩后,导师们又给姚玉峰创造条件,竭力想让他留在日本,阪大还破例特聘他为客座研究员,希望他留下来继续向更高的学术高峰冲刺。

面对全世界最好的研究平台、工作条件以及诱人的待遇,姚玉峰毅然选择了回国。他说,角膜病是眼科大病,祖国千千万万的角膜病患者等待着学有所成的专家来救治。他要将自己一身所学传授给更多的学生,用毕生心血践行医者与教师的神圣职责。谢加文说:“姚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学成报国的榜样。”

悬壶济世,以高尚情操,行仁爱之术。吴奕征始终记得发生在他见习时的一幕。

那一天,正值下班点,姚玉峰脱下白大褂走出诊室,正好碰到一位老奶奶来看病,当发现她后,姚玉峰立马扶她坐下,重新穿上白大褂,并嘱咐门口的护士帮助挂号。得知老奶奶忘了带钱,姚玉峰二话不说,从自己皮夹里掏出了钱,为她买药。“作为一个眼科界的泰斗,科室的主任,能够如此放下身份,处处为患者着想,实乃大师风范,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吴奕征说。

还有一件事让实习生们深受震撼。一次,姚玉峰走进手术室,从一位眼角膜捐献者遗体上取下角膜。随后,他小心翼翼地为捐献者装上义眼,修整仪容,做完这一切后,只见姚玉峰深深地对着捐献者的遗体鞠躬,“谢谢你和你的亲人愿向世间传递光明和善良。”这一幕让在场的实习生们既感动又敬佩。

悬壶济世医苍生,妙手回春解疾疼。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为医者,他把病人装在心里;为师者,他坚持言传身教。知命之年,姚玉峰却愿一个坚毅、本分、无私的 “摆渡人”,把学识授给学生,把精彩留给青年。教着,感受着;走着,快乐着!

(整编 柯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