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人物风采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浙大人】崔巍: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发布时间:2021-12-08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李灵893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重症监护室里,一名患者突然陷入昏迷,为防止窒息和肺部感染,需要立刻进行气管切开。ICU主任崔巍立刻带领团队,亲自上阵,在紧急行床边进行气管切开,使患者转危为安。这样的场景,在医院重症监护室里每天都在发生着。入住这里的,都是最危重的患者,病情随时会发生变化,崔巍和医护人员们一刻也不能松懈。

从医30多年,面对重大公共事件,崔巍总会挺身而出。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54岁的他率领9名医护专家组成的浙江医疗队紧急出征,进驻重症监护室,救治重症患者于生死之间,创下一个个生命救治的奇迹,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36天,

神经从没放松过

2020年疫情期间,温州是浙江省内武汉返乡人员最多的地区,疫情防控救治压力很大。而崔巍率领医疗队支援的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温州唯一一所收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

早在增援前,崔巍在浙大二院抗击疫情时就详细了解掌握了新冠肺炎的特点。他看到,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SARS、甲流等病毒感染有很大不同,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进展非常快,病毒的攻击对象主要集中在肺部,短时间内,肺部就会变得非常僵硬,气体无法进入。

“此时,重症ICU就成了守护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崔巍坦言,“要与死神拔河,自己必须站到最前线。”每日详细的晨会交班后,崔巍都会一头扎进病房。呼吸、营养支持、综合管理……为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他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这对饱受腰痛困扰的他而言意味着什么,可能只有他自己有切身的体会。

让崔巍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温州一位最重的接受了机械通气以及ECMO治疗的病人。在治疗期间情绪波动很大,这位病人一度产生了消极厌世情绪,崔巍每天和他长时间交流,将每一个好转的信息都及时告诉他,亲自搀扶着病人进行康复训练,病人在最终痊愈出院时激动地说:“虽然没有看清楚崔主任的脸,但崔主任温暖的声音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当看到这些危重病人转危为安,崔巍也露出了笑容:“付出再大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哪里有危险,

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2003年,SARS初起,崔巍刚从德国研修回来。凭着职业的敏感,他隐隐感觉需要重症人上阵的时刻到了,一直密切关注疫情的进展。

很快,崔巍等数家医院的重症监护室主任被召集到定点医院紧急会诊商议,他这才知道,当下隔离病房的情况非常不容乐观,那里只有呼吸科和传染科医生,没有ICU医生。面对病情越来越重、又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人,无助和慌乱的情绪在医护人员之间蔓延。

崔巍主动请缨,当晚便进入病房,从会诊专家的角色立刻转变成了病区医生,也成为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的省级专家,同时被任命为非典病房救治小组副组长。次日,大批重症医学科医生和护士陆续进驻病房,传染病性质的ICU架构得以搭建,整个医疗工作有序地开展起来。

时隔多年,崔巍仍清晰记得当时的抢救场景。有位患者病情突然加重,普通面罩吸氧下,氧合持续恶化。崔巍带领团队马上向指挥部汇报,建议尽快给病人气管插管,改为人工呼吸机支持呼吸。

在外面负责插管的麻醉科专家进来前,患者的呼吸越来越急促,缺氧迅速加重,崔巍和另外一名专家轮流给这名患者进行加压面罩辅助呼吸,他们的头部几乎和患者的加压面罩紧紧贴在一起。虽然崔巍穿戴得严严实实,但仍然能感受到患者因用力喘气而喷出的气体朝自己涌过来。

崔巍非常清楚,这样近距离的操作,他们很有可能会被传染。但崔巍无法放手,只能坚持,他不甘心眼睁睁看着一个生命从自己手中逝去。

就这样,他与战友在一线坚持作战了32天。同年6月,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他“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此后,2011年温州动车事件、2014年杭州“7·5”公交事件、昆山爆炸事件等,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干重症,

“一是喜欢,二是能做好”

常常有人问崔巍,为什么要干重症?有没有后悔过?他的答案始终没有变过:“一是喜欢,二是能做好,所以从来没有后悔。”

崔巍的实习生涯是在北京协和医院完成的。原来的他,一直觉得自己会成为一名外科医生,因为自己的动手能力强,身体又好,具备成为一名优秀外科医生的基本素质。

但当他第一次走进ICU参观后,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他发现,医院内居然还存在这样“神奇”的科室,不管那些病人是从哪个科室转过来的,这里的医生,总会尽全力将他们从生死线上拉回来。ICU工作节奏快,毫不拖沓,非常富有挑战性。1989年,崔巍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并很快参加了医院ICU的创建,30岁时便担任了ICU主任,成为医院最年轻的科主任。

崔巍表示,重症医学和其他学科分类完全不同,在国内形成规模也就30年左右,算是医学界的新生事物。ICU既是危重病人生命最后的希望,也是医院其他科室的坚强后盾。”

他说,一名合格的ICU医生,至少应当具备两种基本素质:一是专业素质,要有非常广博的临床知识,熟悉大多数疾病的诊疗,同时要非常精通生命抢救知识技能,这样才能做到总揽全局,在抓住挽救生命这条主线的前提下,兼顾各个脏器功能的维护和专科疾病的治疗;另外更重要的是担当精神,ICU医生必须把奄奄一息的生命时刻扛在肩上,和团队一起作战,让家属和全院其他科室放心把重病人交托到他们的手中。” 

崔巍是这样说的,在工作岗位上,他也是以这样的标准在严格要求着自己。

“每个岗位上的人都有各自的定位,既然成为了重症医生,就得尽心尽力担得起这个身份,就像农民负责种田,打仗时战士冲向前线一样,治病救人就是医务工作者应当承担的责任,更何况我们的工作不是简单地生产产品,而是挽救生命。选择了这个职业,也就是许下了一个诺言。”在重症医学领域奔跑近30年的崔巍,眼角已经深深刻上了岁月的痕迹,但历经30载,初心却始终未老。

 

(整编:李灵)

内容来源:健康报:《崔巍:站在最前线与死神“拔河”》(通讯员 方序 童小仙 记者 郑纯胜)丨浙大二院微信号|卫生健康党建文化平台微信公众号:《致敬榜样|他是重症监护室里的那道光 ——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