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综合  快讯

浙江大学举办首期“头雁”项目

计划五年内培育全国5000名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

发布时间:2022-08-11来源: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浙江大学基地作者:3176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811日上午,浙江大学承接国家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的首个培训班正式启动。来自河北省的100名农村产业带头人将在浙大展开为期15天的第一阶段培训。

什么是“头雁”项目?瞄准乡村人才缺口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

今年3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方案》,自2022年起依托高校力量每年为每个县培育10名左右“头雁”,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10万人规模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带动全国500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夯实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基础。

如何完成这样的培育目标?“承接国家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是高校特别是涉农高校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对标服务国家‘三农’战略的实际行动,对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席、浙江大学党委原常务副书记陈子辰在欢迎辞中说,浙江大学正积极参与“头雁”培育,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展现浙大担当。

为了选好培育机构,我们面向全国优质涉农高校组织申报,通过专家组研究推荐的方式,最终遴选认定了包括浙江大学在内的3所培育机构。”河北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宋双印在启动仪式上介绍说,谁来培训、培训谁、培训后怎么办都非常重要,“浙江大学是农业农村部首批农民教育培训示范基地,优秀师资、培训资源、经济发展等优势突出,因此将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3期培训安排在这。”

据悉,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会同校内有关单位积极对接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有关工作,经过遴选与招标,截至目前已成功入选参与河北、湖南、江西等6个省份的培育工作,成为全国高校参与“头雁”项目省份最多的高校之一。

如何培育“头雁”?浙大有三大优势

 “我们长期用浙江做对了什么、全国能向浙江学什么、浙江作为‘重要窗口’向世界展示什么,这三个视角来解码浙江经验,乡村振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作为“头雁”项目的教师代表,《小康》杂志社副社长赖惠能分析说,这些浙江在实践中总结出的“门道”可以帮助学员们打开思路,找到可以变通解决各种个性化问题的方法论,“我们也正在编撰《解码乡村振兴的十八般武艺》,这个实用指南未来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辅助材料。”

除了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地缘优势,浙大在“头雁”培育上还拥学科、人才、系统课程设计的三大优势。

陈子辰介绍说,浙大既是涉农高校,在农学领域实力强劲,更是综合性高校,能够为“头雁”培育提供“农+X”的多元内容,“这也为‘头雁’培育提供了一个视角,除了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还要重视科技创新,通过这些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践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翻看这次河北班的培训课表就会发现,既包括邀请顾益康、黄祖辉等“三农”大咖解读《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与乡村振兴》等“宏观层面”的课程,也包括邀请浙江省及相关市县有关部门负责人、高校专家从“中观层面”去分享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农文旅融合、现代企业转型升级、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与专业合作社建设、小农户如何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等方面的创新举措,更包括教如何直播销售、如何融资、如何管理家庭农场等“微观层面”的实用招数和走进田间地头的现场案例教学。

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兼全国干部培训浙江大学基地副主任刘继荣介绍说,这也体现了浙大在“头雁”培育上的第三大优势——需求导向下的系统教学模式。针对省市的需求,浙大在开班前举行专家咨询会,形成“集中授课+线上学习+考察互访+导师帮扶指导的“4个一”系统培育模式,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逻辑来对带头人开展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针对培训后怎么办的问题,浙大还整合校内外资源组建了包括校内专家和省市有关部门专家组成的导师组,对“头雁”进行“一对一”结对“双指导教师”跟踪服务。

 “思维决定行为、行为改变命运。”国奇农兴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国奇作为学员代表分享说,他希望可以借助这次培训为他特色种植模式的提升带来新思路。

近期,其他各相关省份“头雁”项目也将陆续在浙江大学启动。浙大预计未来5年累计培育近5000名“头雁”人才,为乡村振兴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贡献浙大智慧和浙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