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瞩目的“双十一”已经过去,它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购物节,更像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消费狂欢。校园快递站前人头攒动,垃圾房被快递盒“占领”,同学们在这场消费盛宴中尽情释放着购物热情。然而,热潮褪去之后,是否该冷静思考一下我们的消费行为?
不可否认,“双十一”为消费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优惠。与此同时,冲动消费、超前消费等消费现象也如影随形。看到促销就兴奋,遇到满减就下单,不少大学生在形形色色广告的“轰炸”下,跟风购买了大量并非实际需要的商品,失去了理性判断和对消费欲望的把控,不但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也有可能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
当下,消费主义文化不断渗透与影响着我们,商品被各种广告宣传包装成“爱自己”的象征,仿佛只要购买了那些所谓的“必备好物”,就能提升幸福感,就能彰显对自己的宠爱。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保持理性,就是要学会量入为出,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和消费需求,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在面对促销活动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判断商品的实际价值,避免被虚假宣传所迷惑。要学会区分“需要”和“想要”这两个看似相似却有着本质区别的概念,购买那些基于维持生活、促进个人发展的必要物品,摒弃那些受外界因素如广告、社交压力等影响的“欲望”物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就是要认识到消费不仅仅是满足物质需求,更是自我表达和价值观的体现。我们要追求有品质的消费,而不是无意义的物质堆砌。真正的爱自己,是尊重内心的真正渴望,是在理性判断下选择能促进自身成长和心灵滋养的物品。惟其如此,才能在消费的过程中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而不是在物质的追逐中迷失自我。
消费永远是工具,成为独立而自由的人才是目的。”双十一”的购物经历,应成为我们反思自身消费观念与行为的契机,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目标与价值追求,让消费回归到提升生活品质、助力个人成长的正轨上来,从而构建起健康、成熟的消费观与生活观。
(《浙江大学报》 9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