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新治疗标准有望让脑梗治愈率提高五成

发布时间:2025-04-09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崔雪芹 查蒙10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教授楼敏团队定义了一种超“黄金时间窗”的后循环卒中治疗标准,将患者治愈率提高了53%。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缺血性卒中,俗称脑梗死,发病率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80%,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残疾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受累的脑部区域,缺血性卒中可分为前循环卒中和后循环卒中。其中,后循环卒中的症状更加隐匿,容易被误诊或忽视,导致许多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目前,缺血性卒中的标准治疗方案是静脉溶栓,即用溶栓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血流。然而,这一治疗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必须在症状出现后4.5小时内实施。而根据相关研究报道,真正能在“黄金时间窗”内到医院就诊的病患人数不足1/3。长期以来,针对后循环卒中的静脉溶栓研究几乎是空白,主要面临确诊困难和影像筛选标准不明确两大挑战。

2009年以来,楼敏团队一直致力于探索脑梗死超时间窗静脉溶栓治疗。依托多年积累的卒中数据和平台支持,他们开展了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楼敏团队与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反复讨论方案,协调全国多家研究中心进行合作,完成了为期两年的临床试验。他们基于临床和传统影像的特征,定义了一种后循环卒中超“黄金时间窗”具有可操作性的治疗模式。研究采用了灵活的分层筛选策略,从典型临床表现到单纯头颅CT 平扫进行逐级筛选,不需要依赖脑灌注影像。

研究结果显示,在发病4.5至24小时内接受静脉溶栓的后循环卒中患者,治疗90天后无症状比例从25.6%提高到了39.1%,相对治愈率提高了53%,同时颅内出血和死亡风险并未增加。

这意味着新的治疗标准突破了时间限制,将后循环卒中静脉溶栓的适用时间从传统的4.5 小时延长至24 小时。同时,为部分因医疗条件或血管解剖因素无法接受机械取栓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案。

(《中国科学报》 2025年4月9日 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