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以下简称生仪学院),于1977年设立国内第一个生物医学工程专业(Biomedical Engineering, BME),最先建成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院具有深厚的创新文化基因,学科创始人吕维雪先生倡导“实践、交叉、创新”育人理念,历任学科负责人积极推动医学、工学、信息学交叉人才培养;2007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学院调研并观看“大鼠机器人”实验演示,鼓励“年轻人要多尝试学科交叉研究,努力将实验成果与临床等应用方面结合”。生仪人始终牢记嘱托、传承学科文化,致力于培养具备基本医学、工学、信息学交叉专业背景,能够运用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手段解决人类健康领域中关键问题的交叉复合型人才,是我国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领域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生仪学院党委书记周泓教授说:“经过多年创新创业实践,学院形成了‘教学-实践-孵化-转化’的全链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创新型人才。”
一、医工信交叉融合育英才,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生态
1. 构建了医工信交叉融合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生仪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一流课程和重点教材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低年级学生一课堂开设《医学仪器的创新设计与实践》,二课堂开展“嵌入式人工智能训练营”;面向高年级学生,建设“吕维雪实验班”,培养未来的学术精英,自创办以来吕班学生海内外深造达100%;深入本研衔接培养,实施本研导师贯通模式,有机融合本研科研工作,实现长周期科研训练,扎实学生的科创基本功;推动“未来创客打造计划”,注重创新意识、素养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开展基于创新的创业实践训练。
2.打造了医工信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学院丰富优质创新创业教学资源,打造全校院级物理空间面积最大的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创客空间和维空间;联合校外行业企业和三甲医院组成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群,引入企业高管、技术高工、临床医生担任双创导师,形成“三师+”育人机制,与3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每年孵化创新创业项目50余个,发挥在学生成才成长中的增值作用。建成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浙江省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平台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3.孵化了医工信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典型成果
学院重视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主办两届全国大学生智能医疗器械创新大赛、承办全国生物医学工程大赛等,以赛促创,通过大赛选拔种子项目持续扶持予以孵化。近些年先后涌现出神踪科技、回车科技、迁移科技等高科技学生创业公司;学生科创项目获互联网+大赛总亚军、最佳创意奖、“挑战杯”恒星级奖项、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等一大批国家级创新创业竞赛金奖(一等奖)三十余项;获浙江大学竺可桢奖学金、浙江大学十佳大学生等荣誉十余项;涌现了一批自主创业本研典型学生个案。
二、创新链赋能教育链,校友圈激活生态圈——打造产学研用贯通育人模式
1.主动赋能新型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
生仪学院整合多院系资源,构建医工交叉培养平台,以项目驱动教学,形成“临床问题发现→工程技术攻关→成果临床转化”闭环路径。搭建三维课程体系:医学基础课程以临床诊断学等为核心;工程技术课程聚焦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实践交叉课程围绕医疗健康设备设计案例展开。通过学科深度融合,实现研究生“学术创新力、技术转化力、行业适应力”协同发展,为医疗健康产业输送复合型人才。
目前以叶学松教授领衔的《医工交叉,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正在申报教学成果奖,叶学松教授团队的内窥镜摄像系统入选全国首批“两新”领域重大科技成果。
2.双向赋能师生合作创新创业实践探索
生仪学院依托交叉导学团队共同体建设,在创新创业的共同价值追寻上不断深化导学思政引领。生仪学院党委副书记杨扬介绍说:“学院在导学团队‘创新链-产业链’贯通育人模式基础上,搭建校企联合实验室,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孵化-市场验证’的全链条支持体系,充分发挥‘三师+’导师团队优势,为师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技术验证场景、跨学科导师资源及市场化对接服务。”
目前以导师孙煜教授团队和以博士生王肃杰为代表,创办的杭州神踪科技有限公司,以“脑机+ AI”为核心构建精准诊疗平台,获得第九届互联网+金奖,并作为高校技术转移转化标杆登上央视。
3.协同赋能校友企业的持续创新再启程
学院积极搭建校友企业合作平台,定期组织校友企业返校交流活动,促进信息共享与合作项目对接,持续推动与校友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针对行业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协同研究,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学院为校友企业的持续创新提供人力资源、科技转化的新动能,校友企业亦通过提供实习实践机会,捐赠和设立基金方式,反哺学院新一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目前以校友易昊翔创办的回车科技为代表,毕业后返校参加第五届互联网+大赛,获全国金奖、亚军,多次被央视、BBC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