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控制学院”)始建于1956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周春晖、王骥程、李海青、吕勇哉、孙优贤等一代代学科带头人引领下,学院以解决“卡脖子”难题为己任,为我国工业现代化和控制学科创新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开环探索:打造拔尖培养范式
从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嘉许金奖到Robocon、RoboCup、RoboMaster桂冠,从人形机器人“悟空”、机器狗“绝影”到球形机器人、空中机器人集群、支气管镜机器人等新一代机器人系统……控制学院以知行合一、学养兼修、交叉融通、海纳江河为理念,将学科“创新力”、科研“硬实力”持续转化为育人“强动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控制学院现有“自动化”“机器人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按照“一体两翼”的新工科课程体系设计,坚持以“自动控制”相关课程为主干,强化“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机器人与智能系统”两类核心课程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与跨学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让学生练就“金刚钻”。
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2024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位列第12。在这里,科研与教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深度融合。教师团队将自主研发的高端控制装备及系统、工业互联网平台、仿生机器狗、空中机器人等创新成果转换为教学工具,主动融入课堂、融入学生科研训练项目,85门专业课程全覆盖推进课程思政,实现了“理论-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
学院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注重抓实学生成长基础,为每名本科生配备“成长导师”,并依托学科思政育人基地、“总师讲堂”“知行计划”等育人品牌,设立“春晖就业奖学金”“王骥程奖教金”“钱积新奖学金”“孙优贤优秀学生奖学金”等荣誉奖励,以言传身教、榜样引领的方式,激励一代代控制学子树立“我为祖国做科研”的远大志向。
二、闭环赋能:搭建双创服务矩阵
如何将无序的、零星的创新创业火花转变为有组织、有系统、有体系的可持续性创新活动?
控制学院在全校最早设立了院级双创中心,将其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指导的管理与执行机构。在双创中心的指导推动下,机器人协会、人工智能协会、无人系统协会、工控安全协会、智能工厂俱乐部、智慧城市俱乐部、SmartLink智联俱乐部、智慧金融俱乐部等8个校级学科性学生社团以及ZJUNlict、ZJUFAST、ZJUiRO、ZJUAI、ZJULE物联网、Zstar、浙大控制-机巧无界、浙大电赛无敌、智能制造等9个竞赛战队蓬勃发展,吸纳了全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优秀学生加盟,并通过“以赛促学”型课程及“中控杯”控制科技文化节等科创实践平台,逐步构建起“中心引领、跨界交叉”的自驱型组织体系,实现了从课内到课外的有效衔接。
创新创业更需要沃土。控制学院与杭州市西湖区共建的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就是以“智能机器人与未来科技”为主题、以“产学研创一体化”为特色的新型创新创业综合体。在基地,可提供“技术研发-创意验证-企业孵化”的全流程服务,形成了“学生-教师-社团-科创团队-企业”协同闭环机制以及“人才育成支撑创新-创新成果赋能产业-产业需求反哺教育”的可持续生态,受益面扩大至全校乃至全国。基地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实践基地、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普教育基地、浙江省高等学校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杭州市概念验证中心、杭州市级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荣誉。
三、未来已来:教育、科技、人才的同向同行
近五年,控制学院承担国家级项目170余项,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从学科走出来的中控、可胜、优稳、迦智、云深处等著名企业,通过科教深度融合引领行业进步;全国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湖州工业控制技术研究院为学科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科研有高度、转化有速度、产业有深度”的创新生态正在逐步形成……
面向未来,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将以“创新科学思想、研发前沿技术、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为培养敢于挑战前沿的理论创新人才、精于硬核攻坚的科技领军人才、善于谋划协调的开拓创业人才作出更大贡献,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注入磅礴的“浙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