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ello World战队
看点:学院指导的机器人战队,现有来自十余个学院、本硕博74名成员,连续四届斩获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机甲大师总决赛一等奖,2024年跻身全国四强。
Hello World战队的故事,不仅是一场从实验室到竞技场“智能革命”的突围,更是一次“竞赛育人”的生动实践。战队技术指导老师、信电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楼东武指导团队不断提高竞技水平,相关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的舞台,既是技术较量的战场,也是团队协作的熔炉。大赛落幕时,战队队长、信电学院本科生刘健宇在朋友圈写道:“这不仅仅是一个比赛,让队员有归属感,不忘初心地前进,才是最大的意义”。回忆起备赛历程,刘健宇感慨道:“既要死磕技术优化,也要统筹70多人的分工节奏,这种双轨思维重塑了我的工程视野。”这种“技术+管理”的双轨指导,也是信电学院科创教育理念的核心。战队管理指导老师、信电学院学工办主任周晓馨深有感触:“我们通过‘理论考核+项目实践’筛选核心成员,在团队内部建立‘传帮带’培训机制,每年至少开展4场模拟赛提供实战反馈。目的不仅是造出冠军机器人,更是引领青年学生勇于面对挑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成长为具有工程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实干家。”
浙江大学信电学院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学生的科创教育,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升实践能力。为了培养更多能扛压力、善协作的未来工程师,学院为战队整合1897创意产业园区、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实践基地等超1000㎡的专属场地,设立专项奖学金,并邀请企业校友担任校外导师,构建“竞赛—科研—产业”联动的生态闭环。经过几年不懈探索,Hello World战队已经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管理机制,引导同学们在实践中树立精益求精的工程师精神,在实战中培养高度默契的团队合作能力。
未来,Hello World战队将持续探索“竞赛—科研—产业”联动模式,助力中国智能机器人领域的人才储备与技术突破。
2.世界最小光谱仪——从光电器件创新到解决产业化问题
看点:杨宗银教授在光电子器件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尤其在微型光谱仪研究方面屡创世界纪录,例如研发出世界最小光谱仪和世界最高效率光谱仪。
在研发微型光谱仪的过程中,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电磁调控液晶膜技术。该技术不仅能够实现高速多光谱成像,还成功解决了液晶书写板领域的多项技术难题,一举攻克了局部擦除、多色显示和大尺寸稳定性三大行业痛点。
目前,该液晶书写板项目已完成中试阶段,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预计将于2026年正式面市。项目已获得第二届西部科创谷创业大赛一等奖、杭州城西大走廊概念验证优秀项目等多项荣誉,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社会价值。
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为该项目的研发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作为国内顶尖的科研机构,学院拥有先进完善的实验设备,从材料合成到器件功能验证,都为项目团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帮助团队快速完成从理论验证到实际应用的跨越。”杨宗银说。
此外,浙江大学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也为项目的推进注入了活力。“同学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还深受求是创新精神的影响,求真务实,专注技术本质,为项目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大学的校友生态对项目的成长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许多校友在企业界、投资界积累了丰富的资源,他们不仅为项目提供了宝贵的市场建议,还积极牵线搭桥,促成了与行业领军企业的合作。与此同时,浙江大学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为项目搭建了高效的转化桥梁,使科研成果能够快速落地并进入市场。
3.全球集成度最高的脑电-近红外多层次多模态脑观测设备
看点:在无创脑机接口技术的背景下,率先推出融合脑电、近红外等多模态信号的可穿戴设备,打通脑机接口在认知调控领域的应用落地。
浙江大学在脑科学、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交叉前沿方向持续发力,建立了涵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临床验证到成果孵化的完整科研链条。浙大师生团队创立的杭州荣脑科技有限公司正是在这一平台体系支撑下诞生和成长,聚焦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关键环节,完成从科研原始创新到工程化落地的关键跨越。
荣脑的核心产品“智脑生理观测头环”,融合了脑电、脑血流(近红外)、肌肉活动和动作感知等多种信号采集技术,能够细致识别出对象专注度的变化、情绪起伏,甚至对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都有很大的辅助作用。轻量化头环支持科研级精度与便捷应用,内置算法可对焦虑、冥想深度、专注水平等状态进行实时观测。产品还能搭载AI音乐疗愈内容和脑健康数据平台,从手机等移动端即可方便使用配套系统,使技术更好地渗透日常生活,直接触及百姓的生活痛点。
项目创始团队中不仅有在校科研骨干,也包括一批从浙大毕业、在企业积累实践经验后被学校“产学研”生态吸引回来的校友型人才。这些成员深谙科研与产业之间的桥梁建设,对如何将高校前沿成果快速转化为可应用、可复制、可推广的产品路径有精准判断和实际经验,使得项目更具落地成功的现实基础。正是这种“从浙大来、又因浙大回”的团队构成,造就了该项目兼具原创性与执行力的独特气质。
在发展过程中,浙江大学信电学院为项目的落地转化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学院围绕多模态脑信号系统构建的实际需求,牵头整合技术资源,并协调附属医院与研究平台提供临床测试与场景验证支持。“学校为我们提供了扎实的科研土壤,学院则是把科研变成成果的助推器。”项目联合创始人董树荣教授表示,“很多关键的应用场景,正是通过学院帮助我们对接资源、明确方向后才真正打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