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学生是心底最深的牵挂

发布时间:2025-09-09来源:潮新闻作者:王金帅10

走进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祝怀新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只挂在柜子边上的白色帆布包。包上印着“浙江大学祝怀新教授拥有弟子130人留念”,署名是“祝怀新教授第130号弟子敬赠”。

  一说到自己的学生,祝怀新的脸上就露出令人如沐春风的笑意,“是我的弟子们有心了。”

  20岁站上学军中学的讲台

  祝怀新出生在杭州。他的父亲是浙江大学汉语史领域的著名教授,母亲是富阳中学的老师,从事教师这份职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了家庭的熏陶。

  1982年,16周岁的祝怀新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大三那一年,祝怀新响应当时的号召进行“勤工助学”,和同学一起举办了面向社会的英语口语速成班。

  “当时我们外语系的几位同学自己印宣传册,上街招生。”祝怀新说,“当时英语口语培训很稀缺,一下就招了四个班,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我们还自己编教材,这是我们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站上讲台,可以说那是我们的火红青春。”

  大学毕业后,祝怀新成为了学军中学的老师,教高一的英语,同时还担任班主任。当时,他自己也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站在讲台上,和台下的学生看起来一般大。

  “当时学军中学的领导很有魄力,让刚刚毕业的我带高中生。”祝怀新回忆起在学军任教的日子充满感慨,他带出的这一届学生如今还经常聚会,“在他们眼中,我既是他们的班主任,也是与他们一起成长的好伙伴。”

  后来,祝怀新又在学军中学教了两年初中英语(当时的中学大多是初高中一体的),于1991年考入杭州大学教育系攻读比较教育学的硕博士学位,1998年博士毕业之际,正值四校合并为浙江大学。

  亦师亦父的温情联结

  在浙大教育学院担任硕、博士生导师的二十五年来,祝怀新带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弟子,“祝门弟子”既是同学也是手足。

  “我有个专属的称呼,我的学生大多不叫我老师,更不叫老板,他们叫我‘师父’,寓意‘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我常常说我有很多儿女。”祝怀新说,前几天,学生们还来家里一起包饺子吃。

  学生经常去祝怀新家里一起聚餐,“趁师母不在家,弟子们称一次王”,祝怀新在朋友圈里记录下学生们到家里一起做饭的场景。

  祝怀新对学生们的课业很上心,有合适的机会就带学生们考察调研。学生论文也是字斟句酌地指导,还不定期组织“祝门博士生学术沙龙”,在衢州、宁波、温州等地都举办过。

  “在职博士生还有本职工作,都比较忙,所以我让博士生们在自己的属地轮流主办学术沙龙,汇集在一起分享自己这一阶段来的学术成果,这个办法很有成效。”祝怀新说。

  值得一提的是,博士生学术沙龙也鼓励门下硕士生积极参与,“都是同门师兄弟师姐妹,既是学术交流,共同进步,也是感情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