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一间实验室里,一个神奇的实验正在上演——
2000℃高温下,两块经过特殊处理的不锈钢上下反复挤压一块透明物体。2万次重复下,对抗着270千克左右压力的不到100毫克的物体,每次都能重新“支棱”起来,恢复到原来形状。
这块被“极限拉练”的物体叫气凝胶,是目前世界上最轻的材料之一,素有“凝固的烟”之称,还拥有耐高温、高弹、强吸附等特性。
前不久,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高超和团队把气凝胶的隔热能力和弹性再次提升。全新的制备方法,不仅打破气凝胶无法规模化应用等瓶颈,还将成本降至原来的十分之一。这种极端环境下的热防护技术,意味着我国新材料领域又一关键技术实现了突破,为全球深空探测、核能开发等重大工程提供关键材料支撑。
这一研究成果前不久在《科学》杂志发表。有国际专家评价,这是实现气凝胶大规模制备的创造性尝试,有助于促进气凝胶低导热复合材料的工业化应用。
看似弱不禁风的“身板”,为何能挺起产业发展“硬骨头”?研发团队又如何一次次突破极限?
寻根问祖,竟是果冻的“亲戚”
偌大的实验室里,10多台设备一字排开,分别负责对气凝胶的隔热、强度、柔性等不同性能进行“拉练”。
团队成员或坐在计算机前,紧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变化,或围在一块块形状各异的气凝胶前,探讨材料、结构等设计,力争在性能上有新突破。
见记者到来,高超转身从桌上拿起一块气凝胶递过来——长约2厘米、大小就像普通橡皮,放在手上几乎感受不到它的重量。
实验室墙上的一张照片更为直观。一块100立方厘米的圆柱形气凝胶“踩”在一根狗尾巴草上,狗尾巴草纤细的绒毛肉眼看不到变形。
“世界上最轻的固体材料之一,果然名不虚传。”记者不禁感慨,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在电子显微镜下,其中的奥秘被揭晓:气凝胶内部,纳米级的骨架分割成无数个气孔,整体结构类似一张立体渔网。其中,气孔占总体积的99%以上,固体骨架部分不到1%。高超告诉记者:“它的密度仅是空气的八分之一。”
若要为这种神奇的材料寻根问祖,它应该是果冻的“亲戚”。
1931年,美国科学家基斯特勒在吃果冻时产生了好奇:果冻水分含量高达99.5%,怎么会是胶状的形态呢?
他猜想,或许是一种纳米微孔网络结构“困住”了这些水分。如果把水分抽走,会留下一个“空气做的果冻”。这种说法让他的同事感到荒谬。于是,他们打了个赌。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基斯特勒用二氧化硅凝胶来模拟果冻做实验。他采用一套超慢的“干燥术”——利用目前制备气凝胶常用的超临界干燥法,在高温高压环境下通过精准控制压力和温度,既能抽走其中的液体,又能避免材料在干燥过程中收缩变形。
一系列操作后,基斯特勒真的做出了世界上第一块“空气果冻”——也就是气凝胶。此后,他又用氧化铝、氧化钨、氧化铁等原料制备出多种气凝胶。
自那时起,气凝胶便开启了它的神奇之旅,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对它持续探索。伴随每一次技术革新的,是不断减重且强度提升、耐用性提升的气凝胶。
除了轻,气凝胶的优势还有很多。
它是隔热“王者”。热量传递靠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气凝胶中几乎全是静止且传热“积极性”不高的空气,纳米骨架又如迷宫般复杂,热量“走”几步就晕头转向,无法“抄近路”。另外,通过添加特殊材料,气凝胶还能吸收辐射。
说它是清洁能手,主要得益于其多孔结构和极大的表面积。一块乒乓球大小的气凝胶,展开后表面积足足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叠加本身只吸油不吸水特性,它就能像“大胃王”一样迅速“吃”掉水中的油污。
此外,气凝胶还有良好的绝缘性、阻燃性、隔音性等。种种优异性能让它在建筑、电子、化工等领域均可大放异彩,堪称材料界的“六边形战士”。
2021年,国际顶级权威学术杂志《科学》列出了可以改变世界的十种新材料,气凝胶占据首位。随后,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又将其列入2022年度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
用蒸馒头的方法降本增效
从刷新“世界最轻”纪录,到创新简便的制备方法,高超和团队探索了10余年。
高超打开手机,给记者看了一张照片:一块气凝胶放在蒲公英花朵上,花朵柔软的绒毛几乎没有变形。
这张入选了《自然》杂志2011年度十大图片的照片,来自美国HRL实验室、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和加州理工学院联合用镍制备的一种气凝胶。这种气凝胶便是当时世界上最轻的材料。
“能不能挑战这个极限?”彼时,高超在网上看到新闻后不禁思考起来。他长期专注石墨烯研究,决定从身边这种强度高、重量轻的“宝藏”材料着手。
制备更轻的气凝胶,材料很重要,过程更为关键。核心工艺就是“造孔”。传统的超临界干燥法虽能造出科学家想要的气孔,但需要依靠模具或添加剂。
2013年,高超带领团队探索出无模板冷冻干燥法,把溶解了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的水溶液在低温真空下冻干,就能获得气凝胶。高超为其取名为“碳海绵”。它也随即打破“世界最轻材料”纪录。
什么是无模板冷冻干燥法?简单来说,就像把一杯糖水冻成冰块,糖分子会被挤到冰晶的缝隙里,在低温真空环境下,冰直接升华成气体,就变成了多孔结构,类似自然形成的蜂窝。相比超临界干燥法,无模板冷冻干燥法的过程简便不少。
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团队成员不再一味追求“轻”。他们发现,自1931年世界上第一块气凝胶诞生至今,大部分气凝胶还未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商业化进程十分缓慢。
“归根结底还是制备工艺没有突破。”高超道出其中原因:不论是“魔法去水”的超临界干燥法,还是“低温抽冰”的无模板冷冻干燥法,都存在耗时长、能耗大、成本高等缺点。
能不能创造一种普适性的方法?有一回,团队成员庞凯拿着手机刷各种化学课堂的短视频,突然从“大象牙膏”小实验里找到了灵感。该实验中,双氧水和发泡剂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瞬间喷出大量泡沫,仿佛一管巨型牙膏。
“是不是找到合适的发泡剂,我们就能在石墨烯里‘造’出无数小气孔?”放下手机,庞凯越想越兴奋。
2018年,在尝试了几十种发泡剂后,他和同事成功探索出发泡法。这是个类似蒸馒头产生气孔的过程,在常温常压下就能进行,制备周期从原来的一周缩短至几十分钟。
不过,就像技艺再高超的厨师,每次蒸出的馒头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这种方法不太可控。
在此基础上,团队又反复实验,将发泡法改进为二维通道受限发泡。想象一下,你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走廊里吹泡泡,走廊宽度只比泡泡大一点点,两侧的墙壁就会限制其形状。这种方法形成的气孔,排列会更加规则,孔径大小也更可控,成本可降至十分之一。
有了简便且通用的制备方法,大家开始拿着元素周期表“玩”了起来,一口气做了190多种类型的气凝胶。“从导电金属到绝缘陶瓷,从透明、黑白到彩色,我们的‘百宝箱’里都有。”高超略显自豪。
能像塑料一样改变世界吗
想让气凝胶在各个领域大显身手,还要让其在某些方面具备更突出的性能。意识到这一点,是在团队的一次投稿失败后——
当时,大家拿着最新研究成果向一家国际顶刊投稿,但从对方委婉的回复中,高超明白,光有简便的制备方法和丰富的种类或许还不够,研究得向更优的性能发起挑战。
那段时间,大家有空就翻阅国内外相关材料,光文献就查阅了上千篇。世界上已有的气凝胶及其性能都被一一罗列。最终,从市场需求和实用性出发,团队选择先对气凝胶的耐热和高弹性“下手”。
有了目标,高超和团队再次化身“大厨”,每天泡在实验室里调整配方,力争做出一道口味颜值兼具的“米其林三星级大餐”。他们发现,高熵气凝胶具备这样的潜力。
简单而言,高熵气凝胶由五种及以上原子级材料分散混合而成——就像一支由多个领域顶尖专家组成的“团队”,它当然比“单人或双人作战”能量更大、性能更全面。
为了测试气凝胶的超高温力学性能,团队花费近一年时间,自己搭建了一个可以实时观测的高温熔炉。熔炉内,两块不锈钢反复挤压,温度一点点加升,气凝胶被压坏或者熔化了就重新调整其气孔结构,如此循环往复。
终于,团队制备的高熵氧化物气凝胶、高熵碳化物烯陶气凝胶均能在2000℃高温、2万余次挤压、变形99%的情况下,依然能“毫发未伤”。公开资料显示,此前的相关记录为可耐受1700℃高温、60%左右变形。
“制备高熵气凝胶的方法不仅简单高效,也大大提升了气凝胶的性能,在智能电子、微型电容器及人工生物电化学系统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南开大学特聘教授、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永胜说。
这项新成果也引得不少企业、研究院纷至沓来寻求合作。其实在此之前,尽管制备工艺限制,气凝胶却凭借优越特性,已在部分领域有所应用——
比如在航天探测领域,中国的“祝融号”火星车、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美国的“火星探路者”探测器等,都采用了气凝胶作为隔热材料;高端服装企业研发出“黑科技”面料,利用气凝胶提升衣服保暖性;建筑行业则将其添加到墙体材料中,让室内温度保持相对稳定。
研制出高熵气凝胶后,高超和团队往返于实验室和市场一线,与航天飞行器、探测车、新能源汽车等相关制造企业进行商业化可行性探讨。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利用气凝胶作为电池组的隔热材料,其耐热温度约400℃。今年4月,工信部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首次将动力电池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纳入强制标准,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能耐2000℃高温的气凝胶,或将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打开新的技术空间。“目前我们有1条生产线经过改造后,已开始小批量生产烯陶气凝胶隔热片,预计明年能投产使用。”浙江高烯热管理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赖海文说。
高超预计,若他们研发的气凝胶推广顺利,其产业规模可达数十亿元。未来,随着气凝胶的大规模产业化,也许它也能像塑料一样改变世界。
美好的愿景下,团队步履不停,不断优化着气凝胶的性能。“争取耐热性突破3000℃。”他们继续向自己发起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