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办学实践初探

发布时间:2001-10-17来源:作者:8709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浙江大学与杭州市政府、浙江省邮电管理局三方共同发起建设的一所独立设置的二级学院。学院自1999年成立以来,发展迅速,成为地方同类院校中的佼佼者。目前,人们对于二级学院这种在原有公办学校基础上发展起来,实行民办运行方式的新型办学模式还有不少争议。本文仅是城市学院办学实践的初步探索和总结,欢迎读者就此进一步探讨。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创办于1999年7月。学院建校当年就招收首批本科新生400余名。2000年,浙江省民办高校尤其是二级学院之间的招生竞争十分激烈,而浙江城市学院凭借其优势一举招收本科新生1500余名,成为当年全省二级学院招生的最大赢家。今年,学院计划招收新生2100名,实际招生2300多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达到4000余人。一所开办才两年的新建二级学院,发展速度遥遥领先于同类院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借助母体浙江大学名校效应,发挥城市学院办学优势,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广泛需求是城市学院的“催生剂”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实行精英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战略。浙江是我国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高校数量较少,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因此,政府和办学者思路十分明确:依托并扩大教育资源,面向市场,以超常规的发展速度,促使地方高等教育规模在较短时期内有较大突破。巨大的教育市场,为按教育成本收取学杂费的独立设置的二级学院提供了创办和发展的空间。浙大城市学院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
    
      浙江大学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是城市学院发展重要基础
    
    浙大城市学院是国家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的高教改革试点。为扶持学院尽快成长,浙江大学给予了特殊的优惠政策,使学院在人、财、物的管理和招生计划上享有“特权”。学院任课教师和管理干部均从浙江大学选聘。任课教师中80%以上由浙大在职教授和副教授担任。学院构建“高教立交桥”,使部分优秀在读学生或毕业生可插班进入浙江大学相关(近)专业学习或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城市学院的学生同样享有选修浙江大学开设的辅修专业、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和第二专业的课程并考取相应资格证书的便利。浙江大学的名校效应和优惠政策使城市学院魅力大增,吸引了愈来愈多的考生报考。
    
    杭州市政府和浙江省邮电管理局分别是城市学院的两个办学主体。市政府所具有的社会资源整合优势、产学研合作优势,省邮电管理局的产业优势、网络优势,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杭州市人民政府提出要在五年内把城市学院办成综合性的万人大学。同时,将城市学院建设工程列为市政府重点工程。
    
      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教学运行机制是学院发展的根本保证
    
    目前,学院已初步建立起科学规范、富有活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教学的创新性、应用性、开放性、多样性和学科交叉性。所谓“多样性”,就是以人为本,尊重和培养城市学院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得到发挥,并健康发展。所谓“开放性”,就是让学生走出城市学院校园,融入浙江大学众多学院和学科的大环境,多渠道、多形式地享用各种教学资源,丰富自己的阅历。学院还通过与境内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树立国际化意识。“学科交叉性”,即建立复合式的教学体系,从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使他们尽快适应快速多变的社会需求,提高综合创新能力。
    
    建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机制。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实施分级模块教学,强化外语教学力度。聘请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外籍教师任教,提升城市学院的外语教学特别是口语教学水平。建立外语调频电台,满足师生收听外语广播的需求。在市政府的支持下,组建由市属16个主管委局及其下属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城市学院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在市域范围内建立了校企产学研合作网络,使学生有了比较稳定可靠的教学实践和实习基地。
    
    实行“矩阵式”的教学管理模式,保障稳定的教学质量。纵向设立系,聘请浙大相关学院负责人担任“兼职系主任”,聘请资深教授担任“执行系主任”,具体负责全系的工作;横向设立基础部和课程负责人。在浙江大学的支持下,学院已初步建立了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学院计划在近年内再引进50名左右的中高级师资,以适应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
    
    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设置机构,在人事管理上,按需设岗,按岗聘任。试行学院工资制度,其核心是强化岗位聘任制,体现收入与岗位业绩紧密挂钩的原则,以及优劳优酬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办学的财务运行新机制,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加强学院资产管理,实行设备采购、基建、后勤承包、大型维修的招标制度
    (《中国教育报》2001年10月16日第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