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分类新闻  高教管理

从日本博士生培养制度看我们应如何改进

发布时间:2003-09-08来源:作者:20146

■浙江大学 谏君
    
    受浙江大学汤永谦学科建设发展基金委员会的资助,我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赴日本东京大学学习,重点调查分析了该校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我觉得,对我们有可资借鉴之处。
    
    一、东京大学博士后期课程制度
    
    日本的大学将旨在获得博士学位的院生所接受的教育过程叫做博士课程,一般需5年。
    
    博士生源有本校和外校之分,但都是在获得修士学位后在参加同样考试的前提下,由教授择优录取的。在具备基本资格后,考生需递交入学考试申请书、成绩单以及推荐信。然后进行以下考查、选拔过程,包括笔试、口试、硕士论文或者相当的东西、硕士学习期间的成绩、健康证明。学校还可以接受中途退学者的再入学以及从其他学校或专业转入的学生。
    
    日本大学的博士后期课程按规则是要选修一定课程并获得规定学分的(不同专业差异很大),但实际上,博士学位论文的实验研究是博士后期课程的院生三年中的最主要任务。博士后期课程可以接受同门类其他导师或其他门类导师的指导,甚至可以得到其他大学导师的指导。在接受非本专业导师指导的情况下,学习期间要求延长(不超过一年)。同样,也存在与国外大学联合指导的情形,特别是与一些存在协议关系的姊妹大学之间,交换和共同培养的情形更多。
    
    “教授会议”是日本国大学制度的最主要决策者。博士的全程培养都是由教授自行决定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审查、考试成绩的评价,均由论文审查委员会决定。日本的大学存在休学制度、勒令退学制度和准许退学的制度。
    
    所有获得学位的人员名单将由校长上报至文部大臣,记入全国的学位簿备查。
    
    日本的学位教育是收费的,而且都有相应的国家标准。收费项目包括考试费、入学费、课程费等,同时有费用减免(全免或半免)的情况(如优秀者、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者、原经济资助者死亡、获得校长认可者等等)。日本政府、大学和某些私人或家族基金会在大学里设置有各种类型的奖掖制度,可以择优或依据各自的规章向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必要的经济资助。
    
    东京大学是日本国内综合学术水平最高、研究实力最强的大学,也是世界最优秀的大学之一。不仅其发表的论文数呈稳定增长趋势(1990年以后东京大学一直紧随哈佛大学之后位居世界第二名),论文的被引用率更是具有相当高的水平。物理学方面,东京大学居世界第二,化学方面居世界第三位,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方面居世界第四。生物科学的研究论文,平均被引用次数竟达14.3次。现在,中国大陆高校对论文的注重主要在数量上(SCI收录的数目),但这是很不够的,评估论文质量的更重要依据是被他人引用的次数。
    
    二、感想
    
    1、如何获得高水平研究成果
    
    如何才能使研究达到较高的水平,是高教界关注的热点。笔者曾和恩师宝月岱造教授仔细比较和讨论了中日大学的体制和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日本东京大学等大学能够取得优秀学术成就的原因包括三方面:研究经费充足、教授有很好的组织能力和学术上的敏锐感、年轻研究者敬业。
    
    研究经费是开展实验科学研究的一个必要前提。东京大学2000年研究费202.59亿日元(课题3637项),其中COE有22.8亿日元,尚有外部资金(横向经费)170.4亿日元。
    
    教授的能力(包括学术视野、力量组织、社会公关、处事待人等等)和敬业程度,是一个研究团队能否充分发挥每个成员潜能的关键。在中国大陆高校,一些教师追求名利,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关于青年研究者的作用,他们实际上就是研究组的骨干力量。以东京大学宝月研究室为例,教师只有3人,而博士后研究人员就有5人,博士生更多,他们每年都能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相比之下,国内研究型重点大学的一个研究室往往就有教授、副教授数人甚至十余人,但高水平的论文却不是很多。
    
    关于论文作者的署名。在日本,研究论文的最后一名作者往往是研究室的教授或学术带头人(欧美国家大多相同),而国内的大学在利益的驱动下,有些教授将自己的名字圈改成第二甚至第一作者,让真正的研究者心寒。
    
    2、国内现行博士生培养制度存在的问题
    
    (1)如何进行课程改革
    
    为期三年的博士生生活,却有将近一年的时间要学习课程,剩下的两年时间,最后一学期要全心投入写论文,甚至还要分心去找工作,如此一来,真正搞研究的时间只有一年多。很难想象,像生命科学这样的实验科学和农学这样的必需有年际间重复的应用科学,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能得到高水平的结果!然而不完成学校规定的论文数目就不能毕业。情急之下,就只好想办法了,如一拆为二,能写成2篇的论文,绝不写成1篇;不满意的数据就进行所谓的“技术处理”。
    
    (2)谁能做博士生导师
    
    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并不是没有规定。但在日本,从来没有尚在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的情形,而中国大陆就有这种怪现象。让人疑惑的是,都已经是博士生导师了怎么会还在攻读博士学位?自己还在攻读博士学位又怎么能指导博士研究生?
    
    (3)博士是不是越来越不值钱了?
    
    不管是否愿意承认,博士学位已经贬值。中国大陆大学在过去的四五年里研究生培养的规模有了惊人的发展,能够培养和授予学位的专业、学科点和学校迅速增加,许多学术力量和软硬件设备实在不敢恭维的学校和研究所竟然也有了自己的博士点,从来都没有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过论文的所谓教授,竟然也成了“博导”!因此,如何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切实抓好学位教育的质量,成了仁人贤士关注、担心的焦点。
    
    (4)谁可以读博士学位
    
    虽说人人都有接受教育获得学位的权利,但是当学位成为一种加官晋爵、谋取更多利益的工具的时候,求学动机就开始异化。假文凭问题在中国已经到了不能视而不见的地步。街头巷尾广告宣传的文凭制作是一种,假借国内外所谓著名大学合作办班是一种,直接从国外的“野鸡大学”购买文凭是一种。但最可恶的还是那种貌似正规的领导干部、老总的读学位,因为他们花的不是自己的钱,文凭、证书也确实是如假包换的真货。只是这些人和那些寒窗苦读的学子不一样,无须严格的考试,许多都是走过场,甚至秘书替学、替考。必须制止这种“出钱就能拿学位,只要花足够的钱,再有名的学校也能弄到学位证书”的现象了。
    
    3、博士生培养制度的改革建议
    
    关于博士生的培养,从招生到授予学位,都需要步步从严。
    
    首先从招生关做起。从教授做起,让培养出来的博士生步入社会后成为精神文明的典范。学校只招收那些真正有志求学的人,而拒绝接纳那些想混文凭、镀金的人。
    
    在培养方面,应使博士生全力以赴做研究,课程应做必要的改革,比如取消第二外语的学习。对于那些有志探索和研究的学生,导师有义务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目标也必须十分明确,定位在高水平国际性学术刊物上发表其研究结果(考虑到出版周期等因素,有一篇研究性论文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就可视为达到了博士生毕业的水平)。
    
    答辩和学位授予要严把质量关。在职博士研究生在这方面相对较乱,更需要加强管理。还很少听说在职博士生、委托培养生不能毕业的(想想看,有些博士研究生本身就是博士生导师哩!)同行评议必须是双盲,否则,请来几个熟人、朋友走过场,实质是一种金钱和时间的浪费。
    
    提高文凭含金量。博士学位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是金钱、职位、权利、苦劳等等都不能代替和换取的,必须维护其神圣性。要让每个想攻读博士学位的人都知道,博士学位不是随便可以混得到的。
    
    严格博士学科点及博士生导师资格审批制度。博士生的培养不能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
    
    《中国教育报》2003年9月7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