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今世界,教育科技已经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当前浙江,全省上下正以“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决心,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在这种关键时刻,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浙江大学,该有怎样的作为?
走进求是校园,我们不时可以听到教授们为重大课题研究而协同会战;走进学院研究所,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授们为集成技术优势服务区域经济而沟通切磋。
浙江大学,正凭藉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增强和高层次人才的不断创新,主动对接我省经济发展新需求,提升为各级政府决策、区域经济转型的服务水平,成为我省提高经济增长科技和知识含量的强大引擎。
将学科研究方向紧紧靠拢政府关注的课题,承担起政府决策智囊的重要角色
政府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倡导者、推动者,其编制的规划、制定的产业政策将对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变产生重大影响。浙大敏锐地瞄准政府面临的重大战略性任务,主动将学校的研究方向靠拢政府关注的课题,承担起政府决策智囊的重要角色。
这种服务新理念,源于省领导对浙大的期望、支持和浙大对一流大学的社会责任的新认识。
2004年11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为浙大与省、市、县合作峰会成功举行发去贺信,希望浙大为推动浙江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转变增长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省委书记的期望在浙大教师中引起了强烈共鸣,认为一流大学应进一步提高服务社会的质量。省委常委、浙大党委书记张曦说,要研究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解决国家和地方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积极争取将重大研究开发项目纳入到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去。
钱塘江是浙江的母亲河,其水资源与水环境状况对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3月23日,浙大邵逸夫科学馆群贤毕至。面对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以及有关厅局负责人和专家,浙大环资学院常务副院长陈英旭教授详细讲解由他领衔完成的“钱塘江流域水污染控制和优化利用工程与示范”项目,从如何优化配置水资源、控制水质量、发展节水技术和水处理技术、建设水环境现代管理平台等方面向省政府提出建议。
这一天,浙大提交的7个事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建议,一一演示,得到了高度评价。省领导提议,在我省编制“十一五”规划过程中,要听取浙大专家学者的建议,使决策更加科学。
成果来自于浙大对政府现实需求和长远关注的积极回应。去年11月,吕祖善在浙江大学与省、市、县的合作峰会上,向浙大教授们分析了浙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是能源等要素供给和环境承载力的制约日益加剧,二是粗放型增长方式对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日益明显,并向教授们出题,希望浙大能为我省推进发展模式全面转型出谋划策。
会后,由校长潘云鹤挂帅,组织专家、教授,围绕浙江发展模式全面转型必须跨越的难题,浙大梳理出钱塘江流域水污染控制和优化利用工程与示范,安全农产品生产体系建设,先进能源利用、电力安全与节能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工程等7个困扰浙江发展的重要课题,在4个月时间内,集15个学院200多位教授,总结提炼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自主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设性研究方案。
课题受到首肯后,浙大教授们马不停蹄,迅速与省有关部门及专家沟通,在半个月内将建议书升级为实施方案。眼下,浙大科技部的工作人员正忙着对各研究团队上交的7个课题的实施方案进行修订,不久将提交省委、省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
瞄准大课题的大手笔接踵而至。文化是构成浙江综合竞争力的软实力,省委提出组织实施“文化研究工程”对于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意义重大。本月初举行的组织实施“文化研究工程”座谈会已形成共识,认为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深入研究浙江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系统整理浙江历史文化,形成一批有重大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的学术成果,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团队,可以有力推动浙江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从而更有效地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为我省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而其中,省校合作研究十分必要,浙大将充分发挥其在浙江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整合校内的学术资源,以整体承担和个体参与相结合的形式主动参与。
浙大服务新理念同样体现在学校与地方政府的全面合作中。去年以来,浙大与多个市、县政府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翻阅这些合作协议可以发现,许多地方希望浙大这一“外脑”参与制定市、县十一五规划。浙大的“智力”正对全省增长方式的转变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发挥学科交叉优势,集成创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科技平台
区域经济是我省经济的一大特色,提高块状经济的科技含量,促进产业升级,事关浙江经济结构优化。然而,块状经济中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不可能建立自己的独立研发机构,开发高技术产品缺乏自主综合创新和技术集成应用能力。要提升块状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能解决区域内产业升级所面临的关键共性技术的公共科技平台至关重要。在这片未及拓展的新领域,浙江大学发挥学科交叉优势,集成创新,开始搭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一个个一揽子解决方案的科技平台。
今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项目“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设计的技术与系统”,就是面向我省电子信息、纺织轻工和机械电器产业,支持这些产业自主创新研发高技术产品的一个范例。这一平台因其辐射面广而成为浙江省产品创新工程中心。
走进设在浙大计算机学院的浙江省产品创新工程中心,只见新颖别致的日用品琳琅满目,含“金”量极高的微型动态心电图仪、智能吸尘器、数码快速喷印机等创新产品更是令人注目。浙大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陈纯教授说,这个项目不仅解决产品的概念设计过程的创新,同时还要解决包括制造、选材、人机工程、智能化和市场需求信息。
该系统包括支持产品创新设计的7个计算机辅助软件平台,并与国外著名的CAD系统数据打通,彼此集成。形象地说,这个系统就是一个属于相关产业的“产品自主创新高新工程师”,企业如有设计需求,可以通过系统网络得到支持,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从开发到生产的过程。
“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设计的技术与系统”目前已在电子、轻纺、家电等三大行业的300多家企业应用,开发出一批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显著的新产品,据其中33家企业的经济效益统计,两年间累计新增产值27亿多元。而项目包括的7个“产品创新中心”,面向行业、辐射区域,服务企业近千家,两年中获得产品专利150项,已被省政府作为提升区域块状经济水平的重要模式加以推广。
类似的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平台越来越多。去年以来浙大与地方建立的新型校地合作关系,确立了浙大与地方政府共同负责科技合作的新模式,其中最主要的是浙大为地方特色经济建立研发中心,或设立技术转移中心,为区域经济产业升级、改造提供科技平台。不久前,浙大与宁波签定了新一轮科技合作协议,宁波市希望浙大在该市推进“六大联动”中,帮助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合作协议明确规定,3年内在浙江大学与宁波市的合作项目中要累计产生300个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申请数。
厚重的基础研究能力孕育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成为浙江企业的“技术摇篮”
2004年,浙大在全国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列于前10位的学科数达43个,浙大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准立项数、SCI和EI论文数、专利申请量等均位列全国高校前茅。2004年12月,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的立项审批结果,浙江大学2004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基金项目273项,总经费7742.5万元,其中,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的有10人,位居全国高校前茅。
今年3月,省科技厅公布了2005年第一批省科技计划项目,在325个重点项目中,落实由浙大教授承担完成的有100余项。
这两组数字显示了这样一个必然的“因”和“果”——高水平大学厚重的基础研究能力必然孕育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或者说,浙大成为浙江企业的“技术摇篮”,依靠的是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
浙大工程及计算机图形学研究所所长谭建荣主持开发的“大批量定制的技术体系及其在国产重要装备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可谓是根植于基础研究的应用之花。谭建荣在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技项目的同时,关注浙江制造业现代化面临的难题。他运用信息化技术,主持开发机械制造业新产品设计应用技术,从而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这一科研成果去年率先在浙江巨人电梯集团运用后,以前需要一个星期甚至半个月才能完成的一部电梯的设计方案,现在最多4个小时就能完成,相比国外同行设计优势凸显,巨人集团的产品因此打入意大利、墨西哥等国市场。如今,这一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列为今年机械工业科学技术9项重大进展之一的技术,已被宁波、湖州、绍兴、台州等地的20多家企业应用。
根治畜禽养殖业污染应用技术,同样来自于教授们对循环经济等的基础研究。2004年底完成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生态化综合处置技术研究及示范”,是省重大高新技术项目。项目组针对我省畜禽养殖业的现状,提出了固、液、气“三废”综合处置和利用的技术方法,集成建立了全过程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在浙江蓝天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示范项目中,研究人员在约1170余亩土地上成功地创建了以猪场废弃物为纽带的“猪、蚓、鳖、草/稻、梨/茶、羊”多元结合的新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不仅充分回收了废弃物中的有效成分,促进了场区及周边种植业的无公害生产,同时也降低了废弃物的处理成本,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本报记者 周天晓 本报通讯员 单泠) 200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