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头条

湄潭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重新布展揭幕

发布时间:2005-06-15来源:新闻网作者:4577



    6月14日,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玉芝一行16人,受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曦、校长潘云鹤的委派,带着浙大数万名师生员工对第二故乡——遵义湄潭人民的美好祝愿,重返故园。在湄潭县政府门前举行了湄潭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重新布展揭幕仪式、浙江大学“献出一份真情,支持第二故乡”捐赠仪式和浙江大学求是精神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再次向世人证明, 西湖湄水情谊诱长,浙大与湄潭携手并进,亲密合作与共,同秉承求是精神,共创美好未来。省市相关领导和湄潭县四家班子在家领导出席仪式。
    
    60年前,在抗日战争的硝烟烽火中,浙大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的率领下,展转西迁,四易校址,来到遵义、湄潭,定居办学达七年。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遵义湄潭人民尽心尽力,保护和支持浙大办学,为浙大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培养杰出人才,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在遵湄办学的七年中,竺可桢校长和师生们力行求是,奋进不息,潜心研究,孜孜以求,创造出累累科研成果,培育了一代蜚声中外之求是学子,使浙大崛起为“东方剑桥”。浙大在遵湄办学七年,对遵湄的文化教育、农业生产、治学育才等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浙大师生与遵湄人民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共度时艰,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遵湄办学七年是浙江大学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篇章。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大学与遵湄地区的联系与往来日益加强,相互支持与合作不断增进。遵湄地区的领导和人民时刻关注浙江大学创建一流大学的进程和成果,把浙江大学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当作自己的进步。湄潭县在经济状况还不十分发达的情况下,花大力气保存、维护浙江大学的办学旧址,在青少年中宣传、弘扬求是精神,为浙大保存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浙江大学的领导和师生同样非常珍惜与遵湄人民的传统友谊。近几年来,学校领导和教授、学生多次到遵义湄潭,想的都是同样的问题:怎样继承和发扬求是精神,为再创浙江大学新的辉煌努力奋斗?怎样更好地发挥浙江大学的科技和人才优势,为遵湄地区的发展作出当代浙大人的贡献?学校尽最大努力做好服务遵湄地区发展的各项工作。同秉求是精神,浙江大学与遵湄地区,携手前进,共创美好未来!
    
    1990年,为了纪念浙江大学迁湄办学50周年和竺可桢校长诞辰100周年,湄潭县委、县政府在当年作为浙大图书馆和办公楼的文庙建立“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展出浙大西迁、遵湄办学的光辉历程。开馆十多年来,接待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及旅游者50万人次,宣传了浙大文化,弘扬了求是精神。今年,湄潭县委、县政府又以浙江大学在湄潭办学旧址再次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对文庙等办学旧址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整修,并对“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重新布展。浙江大学成立了重新布展工作领导小组,选派有关专家来湄潭实地考察、测量,配合湄潭县有关部门做好重新布展方案设计和制作工作。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曦、校长潘云鹤多次指示一定要积极配合湄潭做好陈列馆重新布展,学校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师生的优良传统和求是精神教育,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推进服务湄潭的工作,浙江大学党委、行政作出决定,在湄潭设立“浙江大学求是精神教育基地”。通过基地,浙江大学将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干部、研究生、本科生来湄潭参观考察、社会实践、挂职锻炼、讲学培训、科技服务等。
    
    为了报答遵湄人民的深情厚意,支持湄潭经济社会发展,浙江大学有关部门在前段时间开展了“奉献一片真情,支持第二故乡”捐赠活动。全校师生积极响应,行动起来,共捐出图书12万册,其中10万册学术著作捐给遵义师范学院,2万册教学辅导书捐给湄潭。浙大建筑设计院全体教职工出资30万元,在湄潭永兴捐建希望小学。浙大远程教育学院分别在遵义、湄潭建立远程教育学习中心。目前,浙江大学科技处、大学科技园、农学院、动物科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正在与湄潭进一步联系,积极探索发挥浙大科技和人才优势、服务湄潭经济社会发展的多种途径。浙江大学要进一步动员和组织优势力量,切切实实做好服务遵湄发展的各项工作。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玉芝在湄潭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重新布展揭幕仪式上讲话中说道:“浙大的发展和进步一直是遵湄人民的期盼和骄傲,遵湄地区的发展和繁荣永远是浙大师生的心愿和责任!”
    
    仪式结束后,浙大代表团一行还参观了湄潭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永兴万亩茶海,并商讨了浙大暑期活动的有关事宜。
    
    (雍远毅 瞿欣含) 2005-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