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马琰铭:推进人工智能时代大学教育变革

发布时间:2025-11-24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孙竞 鲁果10

“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着教育,重塑我们对培养目标、培养路径、教学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认知。从长远看,教师角色将持续升级,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创新的引领者。人工智能将在未来的课堂上实现更多可能。”在2025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主旨报告中,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琰铭表示。

马琰铭指出,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思考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和教师的创新创造能力,如何适应从教师和学生的二元结构向“教师-人工智能-学生”结构的转变,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使用人工智能。

马琰铭介绍,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有非常坚实的基础,是国内首批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大学之一。学校先后建立了国内唯一的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和第一个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去年,浙大又成立了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和人工智能学院。

近年来,浙江大学提出“AI STEP计划”,旨在把人工智能系统性嵌入大学教育全过程,帮助学生从“会读书”转型到“会创造”。该计划分为四个阶段:掌握知识、训练能力、创新创造、进阶提升。在掌握知识和训练能力阶段,聚焦“筑根基、强能力”,建设高水平的人工智能课程与教材体系,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人工智能基础》通识必修课程,建设了158门跨学科的人工智能交叉课程。在创新创造和进阶提升阶段,聚焦产学研的真实场景,探索用人工智能解决实际问题。

关于课堂教学与学科建设,马琰铭表示,浙江大学主要从三个方向推进。一是AI进课堂。学校为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十门公共基础课程开发AI助教智能体。二是AI服务科研与学科前沿。全面推进“AI+X”的跨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建立全面的学习教学体系。目前,每年有超过1万名学生通过这一模式获得跨学科的人工智能学习和科研训练。三是AI赋能教师发展。学校开发十余款学科垂直领域大模型,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工作。

马琰铭表示,浙江大学高度重视共享资源与支撑终身学习。一方面,推动人工智能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线了15门课程和2个学科大模型;为中西部高校提供人工智能+微专业课程支持;与兄弟院校共建共用高质量课程资源;与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合作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和教师培训。

另一方面,构建面向不同群体的学习路径,将人工智能教育扩展到基础教育、继续教育和行业,力求创建一个服务终身学习的教育生态,使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学习。

“浙江大学十分期待与世界各地的大学合作,我们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共同推进高等教育智能化的转型,为全球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马琰铭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