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头条

求是之光 照耀西部

浙江大学与贵州遵义携手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05-08-26来源:新闻网作者:4014



    在中国的版图上,人们很难把革命圣地遵义与浙江大学联系起来。但是,在抗战期间,“在重庆与贵阳之间叫遵义的小城里,可以找到浙江大学,这是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遵义之东75公里的湄潭,是浙江大学科学活动的中心,在湄潭可以看到科研活动一派繁忙紧张的景象”。1945年,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英国《自然》周刊第27期上发表了他在遵义、湄潭的所见所闻,震撼西方。正如李约瑟所言,浙江大学在这里办学的7年,是与当地百姓结下深厚友谊的7年,也是创造了在当时乃至今日仍在国际学术界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批学术成果的7年。
    
    历史的车轮驶入2005年8月,恰逢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经历了战火洗礼的浙大师生,在“求是”精神激励下,与遵义、湄潭人民一道,共同书写着携手并进开创美好未来的新篇章。
    
    一段历史 铸就“科教圣地”
    
    1937年,抗日的烽火燃烧在西子湖畔。浙大师生在竺可桢校长带领下举校西迁,开始了可歌可泣的“文军长征”。漫漫西迁路,浙大师生穿越浙、赣、湘、粤、桂、黔六省,行程2600公里,于1940年来到贵州遵义、湄潭,定居办学达7年。
    
    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竺可桢校长和浙大师生力行“求是”作风,不屈不挠、奋发图强,何家巷内刻苦攻读,湄江湖畔弦歌不辍。当时,整个中国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浙大学生大多家在沦陷区,经济来源断绝,靠公费、借贷艰难度日。教授和职工虽有薪给,但多半拖老带小,积蓄少、开支大,生活拮据。尽管困难重重,但浙大师生并没有被吓倒,仍致力于教学科研。当时,校园学术讨论活动十分活跃。如数学系独创的“数学研究”课,是四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分甲、乙两门,每周各举行一次,对报告的遴选和指导十分严格。生物系的学术论坛会常常延续到暮色茫茫。农学院农化系组织土壤肥料、生物化学和农产品制造三个读书会,由同学轮流报告,师生共同讨论,营造了浓浓的学习氛围。李约瑟曾于1944年两次参观浙大,深为其学术空气之浓、师生科研水平之高惊叹,盛赞浙大是“东方的剑桥”。
    
    就这样,浙大没有因流亡而被拖垮,反而在颠沛流离中巍然崛起,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培育了一代蜚声中外的求是学子。在湄潭期间,苏步青在仿射微分几何学和射影微分几何研究方面取得了出色成果;细胞学专家贝时璋专注细胞重组现象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生物学家谈家桢丰富和发展了摩尔根学说和现代综合进化理论,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王淦昌、卢鹤绂、陈建功等著名科学家的主要论文也在湄潭成稿。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在浙大任教而日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共有27人,当时在浙大学习或毕业而日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共有23人。当时曾在浙大物理系学习的李政道后来还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回忆说:“1943年,我考上了浙江大学的化工系。我来到湄潭,当时仅16岁,对工科和理科的认识不清楚,慢慢地和束星北、王淦昌两位物理教授接触多了,使我逐渐了解了物理学科的意义和重要,就决定由化工系转为物理系。回想我一生最重要的机遇,幸运地遇到几位重要的老师,得到他们的指导和帮助。而我最早接受的启蒙光源,就来自束星北老师。”
    
    厚重的历史,让人刻骨铭心永志难忘。湄潭,这片地处云贵高原的热土因浙大的到来成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教育圣地”和“科学家成长的摇篮”。
    
    一种精神 激励奉献知识
    
    在抗战期间,全国不少大学迫于局势艰危,难以为继。而浙江大学却在艰难迁延中发展壮大,成为彪炳于中国高等教育史册的西迁办学典范,浙大西迁也被彭真同志称誉为“文军长征”。这靠什么?不是别的,就是求是精神。
    
    “赤日炎炎赤子情,乡思缕缕六十年”。日前,浙江大学推出“重走西迁路”系列活动,其中,“浙大研究生遵义挂职锻炼汇报会”、“浙大青年教授重返第二故乡支援西部建设”、“浙江大学求是精神教育基地”揭牌等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和生动的内容,再次掀起了“遵湄热”。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大学与遵义地区的联系与来往日益密切,相互支持与合作不断增进。近几年,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浙江大学支持贵州省建设喜摘硕果。其中,支持“贵州省材料技术创新基地”的建设,特别是支持在贵州建立“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就是成功的范例。这是贵州省第一个“国家工程中心”,而这个中心的副主任是浙江大学长江特聘教授、材料化工学院的副院长郑强。郑强说,贵阳周边不缺好大学,但贵州选择了浙大,是因为历史的情缘。现在,中心开始进入发展期,第一批研发课题已经启动。在中试车间,记者看到了他们研制的一种抗老化时间长达30年,又可抗燃、抗静电、抗断裂的新型材料,这一技术在全国是惟一的。对此,浙大副校长朱军教授说,在竞争激烈的材料科学领域,特别是高分子材料领域,国家级工程中心能建在贵州,让人振奋,也让人看到了贵州走向富裕的希望。
    
    今年3月,浙江大学与遵义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在“求是”精神的召唤下,浙大的领导一次次来到遵义,洽谈合作事宜;浙大学科带头人也纷至沓来,报效遵义人民。浙大捐赠湄潭籍大学生在读计划已经启动,今年就有两位湄潭籍大学生每年得到4800元的捐助款。浙大捐赠湄潭的31台电脑,将在科技信息领域发挥作用。日前,湄潭又迎来了一批浙大青年教授,梁月荣、张明方、张放、汪以真、程翼宇……个个身怀绝技,他们一到湄潭,就分成6个不同的学科小组走向湄潭的山山水水,要用自己的所长,以浙大后来人的身份实施“科教兴湄”。
    
    专家们的到来使当地领导格外高兴,在校地科技合作洽谈会上,黄正义副县长一下子就抛出了9个大题目,请专家们帮忙破解,其中包括优质米和茶叶的深加工、特色农产品的种植技术、教育事业的对口帮扶……两个多小时的讨论会中,每个项目都有了对应的设想,教授们实事求是地说,一切还都要看发展,但我们肯定会尽力。
    
    60年前,浙大与遵义结下了历史之缘,培养了血浓于水的深厚友谊。如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浙江大学与遵义人民走得更亲更近了,浙江大学积极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动员广大师生把理论知识与遵义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起来,深入思考、勇于实践,与遵义人民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本报记者 应向伟 本报通讯员 单泠) 2005-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