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头条

数十年后求是园中再相逢

——访55级、45届返校校友

发布时间:2005-09-20来源:新闻网作者:3157



    9月金秋,当2005级的新生开始翻开他们大学生活的扉页时,已毕业离校数十年的45届、55级的老校友也在这时重返母校,团聚在求是园。他们曾在浙大机械系、史地系、外语系、化学系、外文系、化工系、电机系等就读,在毕业几十年后,不远千里,从北京、成都、深圳、大连、台北、香港等十几个城市,甚至从美国、加拿大赶来参加这场聚会。
    
    为母校而自豪
    
    每一位重返母校的校友对在校园里听到的、看到的一切都充满了自豪,也充满了更高的期盼。
    
    9月14日,150余名机械系55级校友来到紫金港校区参观。陈平是其中的一位,他在毕业后到了香港从事电子产品开发与贸易。他说,浙大总是给他惊喜。50年前初进浙大,从农村到城市,又逢新迁校址,“我那时的感觉就像是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好棒!”97年香港回归后回到母校,他又有焕然一新的感觉。“在香港,我和别人说起浙大,心里都是非常自豪的,因为在香港,他们都知道浙大是一所了不起的学校。” 他的同学陈宗潭也为学校的巨大变化而感到欣喜,他说,学校的取得的成果和荣誉也是我们校友的荣耀。
    
    9月19日,45届的老校友们在玉泉举行了毕业60周年聚会。校友王家宠在听了常务副校长倪明江的对学校近年发展情况的介绍后说,各种数据、排名表明学校的发展很大,在物质上,学校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平台,但是师生的精神面貌和学风更为重要,浙大的求是学风一定要坚持下去。
    
    难忘西迁岁月
    
    45届的老校友都是当年浙大西迁贵州办学时毕业的。对于当年浙大的校风、学风、师风,老校友们仍是念念不忘。
    
    陈吉余,1945年毕业于浙大史地系,目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告诉笔者,现在校友们聚在一起,问得最多的就是“遵义,去了没有?” 他说,当初他是慕浙大的名师才考的浙大。他是浙大求是学风的受益人。“当时的史地系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学生学习必须要到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如果你不去现场,根本交不了作业,交了老师也给你退回来。”大学时期,陈院士将“求是”学风理解为认认真真、老老实实读书,毕业后工作、搞研究,“求是、求实、求新、求诚”便成了他办事的基本原则。
    
    在45届的校友中,有两位毕业于机械系的学长均为少将军衔,陈贵耕就是其中一位。此次他带着他的夫人——新中国第一批女坦克手一起参加了这次聚会。对于曾经的大学生活,他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浙大的老师,从竺可桢校长到授课的教师,无一不是非常关心学生的。“那时老师非常关心我们的生活,经常找我们谈话,还请我们到他们家里去,学生有什么情况做老师的都很了解,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儿子也考取了浙大机械系。
    
    难舍母校情
    
    在近日返校的45届校友中,年龄最大的89岁,最年青的也是83高龄了。一听说要返校聚会,报名的人很多,参加人数比过去几届60周年聚会都高出一倍,许多都带上了家属,还带来了第三代。
    
    多少年过去了,同学间的情谊、对母校的感情依然没变。陈吉余院士说,当时国难当头,家在沦陷区,在外读书,无依无靠。是浙大培育了我们,一个离家的孩子能够有老师的关怀,学校本身就变成了学生的家,老师就是学生的亲人。
    
    (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