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从知青到院士杨卫 引领浙大创一流

发布时间:2007-06-18来源:作者:4170


    上任浙江大学校长8个月的中科院院士杨卫,曾在陕北插队5年,是清华大学「文革」后首届研究生,新中国第一批留美研究生,博士归来后当选中科院院士时尚不足50岁,是一位拥有海外留学和官员传奇背景的中国新一代「少壮派」校长。4月一个下午,身材高大,充满「知青情结」的杨卫,微笑着将记者迎进办公室,如约接受专访,亲切温和得就像邻家的叔叔伯伯。
    
    杨卫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父母是50年代归国的留美学者,父亲杨光华是中国著名教育家、石油化工专家,曾任石油大学校长。父母对他期望很高,他上学早,小学时跳了一级。上清华附中时,不仅是班中年龄最小的,而且语文和数学是双百分。正当父母为杨卫「规划」未来的时候,文革开始了,这位「跳级生」实际上只读了一年中学。不到15岁的杨卫主动要求到陕北农村插队,度过5个春秋。那段岁月,他一边务农,一边自学完成了初中的数理化课程。「那时条件艰苦,总是漫山挖野菜,餐餐糠菜果腹,记得大冬天曾用井水洗手,双手冻得肿成馒头似的。」
    
    知青情结 植根人生
    
    这种深深的「知青情结」,串起了他人生旅途中的点点滴滴,「抓紧时间」、「做事认真」成为他一生的理念。「那时候1天只有3个小时可以读书。」
    
    「是农民推我上了大学,进入西北工业大学后,录取通知书上写的是航空类专业,到了学校才知道,自己被分到『42专业』。『42专业』要学习很多有关铸造的内容,所以我在学校一直被人们称作『打铁』的。」这一研究让杨卫对力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毕业时,西北工大要他留校,杨卫坚决要到工厂去,当时就去了江西的一个锻铸工厂。「那锻压车间很大,有十吨的锻锤,一开动锻打,车间直颤悠。我最近刚回去看了看还在那里的同学,见到了中国航空领域的飞速发展。」
    
    1981年,杨卫凭着自己的实力和拚搏精神,成为清华固体力学专业第一个通过答辩的硕士。作为新中国第一批留美研究生,杨卫在美国布朗大学所修的24门功课均为A,并仅用3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被该校工学院的博士生认为是「鬼门关」的博士生资格考试,杨卫仅用不到一半的时间就通过答辩。
    
    一家三代 结缘浙大
    
    这之后,杨卫在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与「第一」、「首次」等字眼儿屡屡牵手,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人才,也「收获」了「全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等一系列奖励,尚未进入不惑之年,就成为固体力学专业的科研带头人。2003年荣膺中科院院士时还不到50岁。
    
    现任浙江大学校长的杨卫,一家三代都与浙大有缘。儿子杨越毕业于浙大,即将到钱学森曾经工作过的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实验室进行深造。父亲杨光华也曾在浙大念本科。端详挂在办公室里父亲的照片,杨卫很感慨,「小时候的自己不爱学习爱玩耍,父亲一直不厌其烦叮嘱我要好好学习英语,这是父亲给我终生最大的受益,如今在这里我将起步新的十年。」
    
    大楼 大师 大学精神 杨卫细数「三大」
    
    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办主任的杨卫,访问过世界多所一流学府。他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具备大楼、大师、大学精神三大要素」。他表示,大学精神不能完全是虚的东西,应由三方面内涵组成,首要就是理念,浙江大学百年传承的理念「求是、创新」是全校广泛认可,社会熟知的办学理念;其次是能够为校友形成向心力,让校友毕业后依旧怀念学校,这种精神是终身受益的。如今浙江大学的校友会遍布海内外,在香港、潮州、深圳、上海、北京、美国休斯敦等地都有校友会,共计有40多万名校友,120多个校友协会。再者大学精神作为软实力存在,大楼是硬件,大师是软件,两者叠加是硬实力,而大学精神正是软实力所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公众认不认可,也就是口碑,是不是能吸引到各地学生慕名前来,这是在民众中声誉的象征,这是大学竞争中的关键因素。「浙大目前缺少的是大师和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团队;缺少重大项目和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未来的浙大将改变学缘结构,加大引进外省以及海外的人才,浙大已准备了325套房提供给外来人才。
    
    攻前沿课题 获温总颁奖
    
    杨卫比较喜欢接触新的东西,选择的都是国际前沿课题,他说:「就像吃饭,从事前沿工作的人都是吃肉的,一个地方的肉吃完了,看哪儿有肉就又到那儿吃去。」如今杨卫已经从固体力学领域的科学带头人走向微电子、生命科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核心。
    
    创新微纳米力学
    
    近年来杨卫一直致力于研究微纳米力学,从微米到纳米描述结构和材料的力学性,取得三项显著成果。
    
    杨卫的碳纳米摩擦力研究论文已在今年《Nanotechnology》第11期上发表,并作为封面推?文章。「这将有助于纳米机械和纳米汽车的研究。」
    
    另一项是研究将多臂碳纳米管弯曲时的受力情况,该项研究将在物理学最高级别杂志——《物理评论快报》刊登。
    
    杨卫还研究怎样联结碳纳米管形成电路,他创造性地设想用球状的碳60分子来连接碳纳米管,在碳纳米管中排列碳60分子,就如同焊接钥匙一般,加热使那些分子亲密无间地挨在一起。这样在加热的条件下,有可能连成一个管。「我们将依靠数值仿真试验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这是非常有创新性的尝试,已处在数据整理阶段。」杨卫兴奋地笑起来。
    
    优化心脏起搏器
    
    在力电失效学领域,杨卫荣获2005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时,总理温家宝亲自为他颁奖。他已经出版了《力电失效学》,并翻译出英文第二版,成为海内外学术界畅销书,相关理论得到SCI高达七八百次的引用。
    
    杨卫还将力学应用到医学上,世界上最大的心脏起搏器公司特邀杨卫研究,怎样确保心脏起搏器旋进心脏后能承受心脏跳动时所产生的拉力,目前他的团队已研究出一套设备测量数据。
    
    密切浙港大学交流
    
    杨卫在香港结识不少学界朋友,1990年第一次赴港曾在香港理工大学2个月,并与合作者李荣彬教授撰写了《细观塑性理论》一书。后来又多次赴港。今年1月杨卫与港人熟悉的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主席张浚生带队又赴香港,此次他不仅受到了香港许多著名企业家的欢迎,还走访问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以及香港浸会大学,并与六校签订和续签了十项校际合作协议,与6所香港大学校长进行了座谈。今后浙江大学将与香港大学在软件科学、医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在生物生殖学、儒商学和非形式教育,与香港科技大学在博士后合作培养,与香港城市大学在中国研究等方面深入合作。
    
    闲来看电影 最迷金大侠
    
    令杨卫深受感动的是,此行还见到了当时身患癌症的查济民,「当时查先生正在化疗,身体已经很不好,医生不许他见客,但是老先生非常想见到我们,还是在自家有风的院子里安排见面,戴着口罩,与我们交谈,他还谈到了中国的卫星事业,谈了大约1个小时」。香港「毛纺大王」曹光彪先生身体也不好,在杨卫一行临走那天,他从医院里出来,并热情地邀请杨卫到家中品尝自家厨师的拿手菜—粥与龙须面。
    
    闲暇时,杨卫喜欢读读英文小说,看看电影。担任浙大校长后,他还抽空看了不下20场电影,还看了诸如《大国崛起》、《暗算》、《刀锋》等电视连续剧。杨卫很喜欢武侠小说,在香港时曾与金庸会面,两人谈了很久,如今在他办公室的书橱里放着金庸赠送的小说全集,金庸为此还在香港报刊写了一段与他聊天的故事。
    
    本报驻浙江记者:茅建兴、实习记者:王君妍、通讯员:单泠
    2007-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