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综合  综合

董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发布时间:2010-06-02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王文馨6090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儒家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大学》中的“大学”和今天所讲的“大学”不同,古代“大学”与“小学”相对,但仍然包涵了高等教育这一意思。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受教育者能够开明自己的德性,实现道德的完善,最终在行为上达到至善的境界。在这个意思上说,至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社会所要达到的极力追求的最高境界。
    
    现代教育体系之下,现代的“大学”是什么机构?我们称现代大学为学府:年轻人在这里接受知识,大学教师在这里传授知识。但我觉得,这一说法并不完整,是片面的。大学不应该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她同时也应该是至善这一最高价值理念的承担者和体现者。这也正是今日大学可能缺乏的价值理念。
    
    以这一理念来看,我们首先应对大学教师有特别的要求。大学教师不只有知识,更应要有完善的人格,并且在实践上有至善的理想价值。
    
    唐朝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不是传递知识;授业是第二位的,那才是传递知识。过去有“师道尊严”之说,讲的是教师首先要有“道”,而且还要传递“道”,那才是最有尊严的;如果教师师而无道,没有能力去传道,那么何尊严之有呢?从这个意思来说,我们今天极其需要重新恢复“师道尊严”的观念。
    
    在“明德、至善”这个意思上来说,大学不是一个职业训养所,或者叫职业培训基地;上大学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将来有一个好的职业,而这个所谓好的职业仅仅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如果青年学生中有这个观念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我们高校的领导也有这样的观念,甚至把它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或者最高追求,那么这一定是糟糕的。
    
    在我们中国的高校中,多多少少存在着这样的一种观念:社会需要什么专业,我们大学就办什么专业。这种观念不仅抽掉了大学的灵魂,而且取消了知识的尊严,用以前的话说就是“斯文扫地”。以利禄的观念办学就只能培养出功利之人、利禄之徒,而培养不出完善的人格。这个观念不适合办大学。
    
    那么,大学应该把年轻人培养成什么样?
    
    大学首先培养的是人,然后才是人才。人才就是人中之才,人是第一位的。如果人都没有完善,何谈人才?按照孔夫子的观点来说,教育的目的在于成人,使人成为人,实现人格的完善。什么是成人?按今天的观点说,最低的要求就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大学首先承担着培养合格公民的任务。公民首先是要有独立思想、高尚情操,有社会正义之感、公益之心。
    
    学校讲通识教育,而我更愿意讲素质教育,大学首先应是素质培养基地。公民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等等,是青年在大学教育中应该养成的基本素质,而不是缺乏正义的观念、缺乏道德的实践能力、缺乏对内在良知的敬畏感。
    
    知识素质体现为接受知识的能力和转化知识的能力。如果缺少良好、全面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滋养,这种能力的养成同样会是苍白的。从素质培养的观念来看,高校要体现对于人本价值的根本关切,体现对于真善美的崇高价值的本质追求,应当是人文精神、人本价值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这个意义上讲,高校不应当使自己成为社会一般价值的追逐者,而应当成为社会大众生活中一般价值取向的引导者。
    
    个人认为,大学不应当过分地卷入社会,而应当与社会保持一定的疏离。这种一定程度的疏离,也就是一定程度地对于功利价值的超越。只有在一定程度地与社会疏离中,大学才可能保持自己相对的独立性,才可能发挥她在价值理念、科学知识、文化精神上对社会起到引领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大学的使命。
    
    现代大学的分科教育,使知识变得越来越专门化,导致了知识体系上的学科分野。随着现代社会知识在不同职业中的应用,就有了对不同学科的功利性价值判断。如“哲学”、“文学”、“历史”等传统学科被视为无用的学科,不仅社会上的一般人群不予重视,甚至连某些高校的领导也不予重视!
    
    在我看来,公民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的一般养成,人文学科在高校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要更为巨大。一所高校的整体文化素质主要是通过人文学科的发展程度来体现的,大学对社会一般价值的引导作用主要是通过高校师生所展现出来的人文素质对社会的影响来体现。所以,对人文学科的重视不仅仅是高校内部学科发展中的平衡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全社会公民素质如何提高的问题。本质来说,是如何表达大学的当代使命问题。在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的今天,这一点在事实上表达得更为明显。
    
    今天,有这样的误区,高等教育的普及似乎摆脱了高等教育原来的精英教育的模式。事实上,浙大每一个成员都是社会精英,应该重新倡导精英的观念,只有获得自我的认同,才能成为精英。大学不仅仅是为社会输出工具性的人才,而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质和知识素质的人才。
    
    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根据浙大哲学系教授董平2010年5月22日在浙江大学“双代会”上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录音整理:王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