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要闻  要闻

浙大召开2010年文科大会

发布时间:2010-07-12来源:作者:13361




    7月12日,浙江大学在紫金港校区召开2010年文科大会,总结和回顾浙大文科近年来的发展成就,明确下一步的发展战略和重点。会议指出,建设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浙江大学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充分尊重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文科人力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流人才,放手使用和激励优秀人才,再创浙大文科辉煌。
    
    浙大党委书记张曦,校长杨卫,党委常务副书记陈子辰,党委副书记郑强、任少波,副校长来茂德、褚健、吴朝晖、吴平等出席大会。会议由浙大副校长罗卫东主持。文科大会前期,人文和社会科学各学院、人文学部、社科学部、社科院及其它相关部门联合进行了为期近半年的深入调研,学校党委常委会、校务会议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
    
    浙江大学上一次召开文科大会是在2003年。杨卫说,时隔7年,学校再次召开全校文科大会,十分必要。从古至今,人文社会科学一直是大学最基础的学科领域,是传承文明、传播文化、引领思想最重要的力量。作为综合性大学,无论是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还是推进学校事业发展,人文社会学科都应当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浙江大学文科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正处于不断上升、转型的关键阶段。
    
    杨卫指出,综合型大学尤其要倡导学科的包容性,这是办学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也是未来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一个基本条件。学科的包容性就是对不同学科的个性特点、价值观及其发展规律的尊重,各学科之间和而不同、和谐共处、彼此欣赏、相互交融。对文科的发展给予特殊的支持政策,采取不同的考核标准,对文科教师实行柔性化、模糊性的管理办法,既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又给予相当弹性的自由发展空间,都是必要的、应当的。对此,全校上下也已形成共识。在“211工程”、“985工程”建设中,学校已经考虑了文科发展的特殊性,在经费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在管理方面给予更多的自主性。下一步探索完善文科评价体系也要这样,不但要注重文科的特点,还要关注文科内部不同学科、不同岗位、不同群体的特点。对于那些潜心学术研究,以学术为自己生存方式的教师,要给予特别的支持,鼓励他们的自由探索和个性化研究,使他们安心做学问,甘于坐冷板凳,奉献“十年磨一剑”式的高水平创新成果。
    
    张曦在分析了浙江大学文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浙大利于文科发展的“大环境”正在不断形成,适应文科发展范式转变的“大体制”正在完善,具有潜力的“大成果”正在孕育。在发展路径上,文科应该追求“顶天立地”,接轨国际学术前沿,接轨国家区域战略需求。他强调,广大文科教师是发展浙大文科的主体,要全心全意地依靠文科教师。广大文科教师要深刻认识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发扬求是创新的优良传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文科建设之中。
    
    人文社科各学部和学院的教师代表在文科大会上发言。教授代表认为,人文学科对于学校发展的意义,一是在于素质教育,一流大学均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大部分的素质培养与人文学有关;二是在于办学国际化,文科的传统优势学科具有国际吸引力,能成为培养国际留学生的重要基地,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教授代表提出,人文社会学科研究要做到“顶天立地”,追求人文社科的成果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贡献。一方面学校必须给予基础研究给予更大的自主研究空间和更多经费投入支持,另一方面要建设平台、创新机制,构建战略性、开放性、适应性的研究平台;同时,要充分尊重学术权力,科研管理要努力做到“总体引导”和“个体服务”相结合。
    
    
文科大会上,张曦和杨卫共同为获得教育部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的曹锦炎教授颁奖。与会校领导共同为许庆瑞等获得教育部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的9位教师颁奖。
    
    (文 周炜/摄影 古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