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启真新论

诺奖得主马里·莱恩浙大解析化学世界

发布时间:2010-11-03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马向丽30729


    11月2日晚,被誉为“超分子化学之父”的法国著名化学家、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简—马里·莱恩(Jean-Marie Lehn)教授在浙江大学紫金港小剧场作了题为“From Matter to Life: Chemistry? Chemistry !(从物质到生命:化学?化学!)”的学术讲座。他用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来鼓励浙大学生要有科学创新的精神和勇气,要始终抱有“We must know,We will know”的信念。
    
    现年71岁的莱恩教授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化学研究领域——“超分子化学”。1968年,他合成了一种笼状的分子,可以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内包复合物。以此为开端,他开始研究“分子识别”的化学基础,这是许多生物学过程的基础。1987年,莱恩教授凭借在此领域的研究工作与D.J. Cram和C.J. Pedersen一起分享了诺贝尔化学奖。
    
    莱恩教授回顾了一百多亿年前宇宙大爆炸至今生命体的演变历程后指出,“不论是生命物质还是各种非生命物质,都是由分子或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组成。化学提供了一座桥梁,用以连接无生命物质分子和组成生命体的高度复杂的分子结构和系统”,宇宙万物都与化学有“缘”。
    
    传统化学研究原子通过共价键作用形成的分子的性质,而莱恩却更为关注那些较弱且具有可恢复性的分子间作用。正是这些不那么“强大”的作用,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理解分子之间是如何结合起来的。“合成化学已形成了一套非常强有力的方法来构建更为复杂的分子。超分子化学寻求的是如何通过各成分间的相互作用来控制分子集合体的形成,新的奇迹就由此而发生,新的物质形态就由此被解密”。
    
    
莱恩用DNA结构来展示分子间如何巧妙地“组装”到一起,他用了一幅中国国画来表现这个科学原理。画面上,人身蛇体的男女缠绕在一起,与著名的双螺旋结构极其相似。莱恩强调,这种分子的自组装,“能够决定分子相互识别,像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那样”。
    
    
在此基础上,莱恩教授指出,一旦化学与信息学结合其作用更为显要。“经过设计的一代有机结构需要并且可以用某种分子编程来处理分子一级的信息,这样就把化学与信息学自然地连接了起来。其意义在于,化学领域包含了所有分子物质可能存在的实体及其分子物质的转化,那些在自然界实际存在的物种只不过代表了某个可能的世界,而其它的物种则有待创造”。他预言这些论点将会在不久的研究实例中得到验证。
    
    (马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