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陈宝泉:大学上课光有课件行吗

发布时间:2011-01-13来源:作者:5226

近日有媒体披露,河南郑州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大学教师讲课已很少使用板书,多数学生对此不满,认为板书“很有必要”。
    
     和几位教授、校长交谈,得知现在确有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讲课功底不行,表述、板书也不过关,讲课基本靠电子课件。高校也确曾提出要求,教师都要学会用电子课件,于是不光在课堂上,就连讲座、学术交流活动,也以电子幻灯片、投影仪为主。甚至有些主讲人只带课件,不准备文本。说到这就不仅是板书水平问题,而是讲课者对听讲者是否尊重、是否负责的问题了。
    
    信息技术进课堂确有其优越之处,投影画面整洁、漂亮,链接丰富,而且能把一些曲线、曲面的生成,三维复杂结构的分析立体化地展现出来,这是语言表述难以达到的效果。但是课件用过了头也会带来问题:课件成为主角,讲课进度跟着课件走,师生间的互动没了,这掩盖了一些教师治学不实、教学不专的隐患。有的教师把课本内容搬上课件,背书变成念书,比原来更糟;有的教授忙于教学以外的事,就请助教代做课件,这种敷衍草率的态度,学生当然不满。须知很多课程是不能光用课件的,比如语言课,单词与句式不是当堂板书,效果肯定很差;比如数学、力学课,没有算式的当堂推演怎么能行?其他课程电子课件的使用也要为讲课效果服务,同时要用板书标出重点,理清思路。
    
     教师滥用课件会造成学生听课不便,授课重点不突出、翻篇过快,加上有时影像不清晰,笔记很不好做,于是课后学生们就竞相下载课件,甚至有人上课用手机、录像机拍下投影画面,索性不做笔记了。
    
    回顾笔者读大学的时代,认真做笔记是求学的基本功,很多人毕业后多少年,课堂笔记仍保存完好。笔者从业之初,好友留学前送来读新闻本科时的厚厚一摞笔记,格式一以贯之,概念、要点、体会、掌故排列有序,可谓心血与智慧的凝结。当年我考察中德职教合作时,德方老校长给我看他读书时的七八本笔记,字母、标点无一处涂改,插图也中规中矩,看不出擦痕,我当时就明白了德国产品质量上乘的深层原因。美国有专家研究,当堂做笔记并及时复习的学生学习效果好得多。现在专业书籍、网络资料丰富,自主研读的条件好多了,但是上大学不做笔记恐怕仍然不行。录音录像当时省事,过后整理耗时更多。课件承载的学问,不动脑动手记下来不会变成自己的。
    
     有校长坦言,我们与国外大学的差距主要在教师的整体素质。大学教师要有退出机制,教学岗位要有严格要求。有学位的、发过论文的不等于有真才实学;学问大的不一定会讲课。新人应聘教师,要有老先生听试讲,非师范专业出身的新教师要补上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学会写好板书,初上讲台还要由老教师带一段。大学教授切记,教书育人是自己职业生涯中的首要职责,必须尽心尽力去完成。讲好课不但要参透课程内容,还要想明白这节课要给学生什么,那些关键点如何让学生入脑入心,讲准确、讲清楚、讲生动是目标,板书与电子课件都是工具,工具、辅助手段要为目标服务。
    
    (2011-01-12)中国教育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