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胡乐乐:从南科大看中国高教改革未来

发布时间:2011-01-13来源:作者:5424

尽管身为院士的朱清时校长高调公开宣布该校完全自主招生,但它未来的命运从建校伊始就注定与整个中国高教,甚至整个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
    
    南方科技大学,简称“南科大”。对于这所位于改革开放最前沿南国经济特区的高等学府,大家现在谈兴正浓,以为中国高教改革的春风已经刮起来了。但当登录它的官方网站仔细阅读和思考后,便会发现它本身充满了矛盾万分的先天致命因子。
    
    确切地说,这是一所正在筹建的高校,一方面因为它连最基本的校园都没有建设好(2010年9月30日中午才正式动工开建,预计首期建设2012年6月30日前竣工),另一方面它至今也没有获得主管国家教育事务的教育部行政管理上的红头文件与红章大印的正式批准。所以说,对于这所我们热议的创建中的大学,正确的称呼应该是“南方科技大学(筹)”,简称“南科大(筹)”。
    
    尽管身为院士的朱清时校长高调公开宣布该校完全自主招生,并且将不需要国家认可,但它未来的命运从建校伊始就注定与整个中国高教,甚至整个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我们之所以期待和沮丧的心理矛盾纠结,是因为于如今的大学,实在令我们太失望。可以说,今日中国大学,在市场经济的浪潮和权贵资本无孔不入的侵蚀之下,已经彻底丧失了自己本应有的灵魂。我们纷纷关注南科大,说穿了,也许只是希望它能给腐朽的中国大学带来鲜活的梦想,而不是冀望它能够改变什么。
    
    “有好校长,便会有好大学”。朱清时曾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10年多,是位有思想、有作为的好校长,我们有理由期望他再展宏图。2010年12月15日,他在《致报考南方科大考生、家长的一封信》中发出豪言壮语:“南科大迈出的一小步,将是我国高教改革的一大步!”信中开门见山便说,“深圳市委市政府为南科大确定的目标定位是:‘参照香港科大建校的模式,一步到位地建成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这个目标定位既是深圳市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教改革和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必要探索,更是香港科大和许多国际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
    
    南科大从怀胎起就注定是孤独的,但它并不寂寞。一方面,它“自娱自乐”,不断地在媒体上公开露面,高调说话,另一方面,它获得了许多精神上的大力支持。2010年12月15日下午,复旦大学副校长陈晓漫到南科大参观调研,了解各方面的筹建情况,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职称评审和学生管理等制度建设。朱清时详细介绍了“去行政化”办学理念:不设院系,采用学部和研究所相结合的学术构架;学生管理科实行书院制度;全球招聘领军人才;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等高教改革创新举措。陈晓漫感慨万分,认为南科大是一所浓缩了太多梦想的高校,它的建设必将给国家高等教育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第二天下午,中国科协副主席、教育部原副部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韦钰院士到南科大启动校区访问,为朱清时加油、打气。
    
    然而,我们在期盼南科大实现自己所声称的成为“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和“为我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探路”的同时,不得不怀疑南科大的教改实验和发展建设的目标能否实现。朱清时自己也清醒地认识到,南科大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许多问题与困难。在笔者看来,这些问题与困难的解决,不是单靠朱清时一个人及其团队的革新勇气就能办得到的,它需要整个国家、社会、传媒等方方面面的制度与文化的配套变革,比如校长、副校长、教务长和教师的全球遴选要不要政治审核,学校的治理和学生的自治要不要真正民主化,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要不要只以学术自由和追求真理为准。这些必需的配套制度与文化,需要全体国民具备基本的现代文明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
    
    南科大官方网站列明,它将在《高等教育法》的框架下进行现代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实行理事会治理结构,学术主导、学术自治。可以想见,与现行任何一所中国大学一样,它将是一所拥有校党委书记、各院系支部书记、学生党组织的绝对中国特色的大学。这样的大学,我们给予那么多的期望,老实说,实在过于天真。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在现今社会大环境下,即使成功突破教育部控制的招生权、录取权和学位授予权,也并不表示就掌握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核心——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看看牛津、剑桥、哈佛、耶鲁,不但敢而且能拒绝卸任总统、国务卿、总理、首相、议长、部长等绝对大牌人物当教授或研究员,也能让提出抗议的师生民主、合法地罢免校长。由此可知,南科大给我们画出的现代大学制度的饼实在太单薄,简直无异于缘木求鱼。
    
    同任何一方面的教育改革一样,高等教育改革向来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而不可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南科大而言,既然有雄心壮志,就应该从一开始系统设计一个全新的大学。香港科大的体制、模式和南科大的体制、模式,由于地域的不同,注定了后者根本无法比照前者,甚至不能素描得出来。在高教改革同社会改革一样已经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南科大要想真的成为“风向标”和“探路者”,就必须果敢地彻底改革。
    
    至于“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试验校,南科大将承载探索中国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重任,学校将按照‘小规模、高水平’的发展宗旨,通过充分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力争在一个不长的时期内建设成为一所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以及“南科大将着力建设一批有助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新兴学科和尖端学科,五年内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所(室),研究人员(教员)约半数是博士后研究助理(助教),他们是合同制的年轻教师(研究人员)”这样的信誓旦旦,就目前的国情而言,恐怕无法按照预期时间和目标顺利达成。
    
    南科大宣称其校徽的核心部分是一把象征其“为高等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使命的火炬。但我们不能指望一所大学的变革能够带来高等教育全局的变化。在中国的当下,大学缺乏竞争性,固步自封,使其改革的内在动力越来越小。笔者看来,南科大在现在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甚至不能影响“985工程”大学中的任何一所(复旦大学也只能看看再说罢了),更遑论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什么影响。南科大的命运,取决于中国的命运。一切都在路上,大学人任重道远。
    
    《科学时报》 (2011-01-11 B4 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