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郭炜煜 范运年:一流大学需要的不仅是制度

发布时间:2011-01-21来源:科学时报作者:郭炜煜 范运年6013


    2010年注定是要载入中国教育发展史的重要年份,先是年中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紧接着,举办改革开放后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而到了年末,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一批改革目标明确、政策措施具体的教育改革项目完成备案程序,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部分,肩负着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重任,在这次教育改革试点十大任务中有三项直接与高等教育有关: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一时间,建立以及如何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讨论沸沸扬扬,似乎现代大学制度就是那根救命的稻草。
    
    
回顾我国现代大学走过的历程,从1917年蔡元培先生出掌北大并完成北京大学的现代性改造开始,中国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改革开放30多年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我国高等院校数目以及高校学生人数剧增。然而,与大学数目不相符合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一直深受诟病,甚至外国教育家也公开批评中国的高等教育,曾任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撰文称“中国这一代教育者不值得尊重,尤其是一些知名的教授”。他甚至说“中国没有一所真正的大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大学多了,大楼起来了,大师却少了。
    
    
诚然,我国目前的大学体制存在诸多的弊端,诸如体制僵化、创新力严重不足、学术腐败、行政化等等,但是这是由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并非只是因为没有现代大学制度。杨福家院士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一所大学除了有“有形资产”和“人力资源”,还需要“文化内涵”以及良好的办学体制。可见,一流大学不仅需要有形的人才、章程,还需要无形的精神内涵。
    
    
对于何为大学,蔡元培先生是这么描述的:“孑民以大学为囊括大典包络众家之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兼容并包,听其自由发展……”“兼容并包”因此成为北京大学的办学宗旨,今天的北京大学虽不敢称世界一流大学,却是国内大学之翘楚,可见一种精神对于一所大学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意义。
    
    
毋庸置疑,现代大学制度对于促进我国大学改革和转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离开了大学的精神内涵妄谈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无异于只要建造第三层楼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说现代大学制度是促进大学稳步向前发展的强健筋骨,那么大学精神则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没有灵魂的躯壳只能是空壳或者说是行尸走肉。有人将大学精神概括为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我个人认为是基本到位的,而且三者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就是民主和创新精神。试想,一个没有创造精神的大学,绝对不可能培养出有创造精神的人才,而缺乏批判精神的后果就是人云亦云、缺乏创新,社会关怀精神则体现了一所大学的社会责任感,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就不能称之为人才。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有一流的传统,这个传统已经深深烙印到大学的发展印记中,成为这个大学的一种精神,一种风骨。曾经当过剑桥大学校长的亚历克·布罗厄斯是这样诠释剑桥精神的:活跃的文化融合和高度的学术自由,而斯坦福先生创立斯坦福大学之初就定下了斯坦福大学要“学以创业、学以致用”,可以说,正是这些精神激励着这些大学的一代代学子们勤奋学习、开拓创新,也正是这种精神使这些大学历久弥新,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
    
    
我国高教改革已经拉开帷幕,肩负着我国栋梁人才培养重任的中国高校走出迷雾,还必须从强化自身做起,未来任重而道远,一流大学需要与时俱进的现代大学制度,但是在此之前,更要培养出自身风骨,确立精神,建立制度,缺一不可。
    
    
(20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