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听课在浙大  大师论道

余光中:美感经验之互通

发布时间:2011-04-08来源:浙江大学报作者:李杭春43512


    我今天的讲题刚才胡院长(胡志毅,浙大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编者注)也报告过了,是《美感经验之互通》,也可以说是《艺术经验之转化》,从A转到B从B转到C。
    
    
写实主义在文学上,是很重要的一种做法。
    
    
不过文学和艺术的创造力也不完全要寄托在写实主义上,因为我们人生有很多的题材不是自己可以亲身经验而来的,要靠观察、想象、合理的推论,所以在文艺的创作上,有很大的空间是让我们用间接的经验去取得美感来创造。
    
    
想象就是以不类为类
    

    
法国一个作家叫做Chazal,他说ArtisnaturespeededupandGodsloweddown。什么意思?“艺术就是使造化加速,让神灵放慢”。他的意思就是艺术或者艺术家,是介于神灵与凡人或自然界的一个中间地带。因为,神灵的动作太快,我们看不清楚,所以用艺术来表现;我们的造化,我们的大自然,太慢了,所以要用艺术更快地表现给我们看。
    
    
李贺有一句诗是“笔补造化天无功”,所谓“造化”就是前面的nature,“笔”就是指Art。“笔”不一定指文学,也可以指画家的笔,作曲家的笔,造化不够完美的时候,要用“笔”来补,所以翻译成Wherenaturefails,artprevails。
    
    
王尔德(Wilde),英国唯美运动一位健将,他说过Itisnotartthatimitateslife,butlifethatimitatesart,即:不是艺术模仿人生,而是人生模仿艺术。这一句话,写实主义的奉行者一定觉得它荒谬,但是有它的道理。
    
    
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人,其实是一个输家,可是他在心里总想占人家的便宜,我们说这个人就是阿Q,这不是鲁迅的艺术教我们如何看人生吗?我们看到一个女子非常的柔弱,非常的多愁善感,我们说简直就是林黛玉,这不是曹雪芹教我们如何看人生吗?我们看到一片风景这样美,我们说简直是莫奈的画面,那就是一个画家把他的眼睛借给我们看风景。所以艺术可以教我们如何看待人生。
    
    
所以,我觉得艺术创造应该有三个条件。第一,要有知识;第二,要有经验;第三,要有活泼的想象。
    
    
所谓想象就是广泛的同情,就是能够设身处地。拿登山为例,你一定要能够像柳宗元,或者像徐霞客这样的人,他们不但是一个科学家,一个探险家,一个身体力行的实践者,而且他还有想象力,还有文采,这样才可以完成一篇登山的游记。所以柳宗元写山石:“其嶔然相累者,若牛马之饮于溪”,牛马好像排队下来,要到溪边喝水。这个比喻是很有想象力的。当然不是所有的比喻都是创造的。你说“燕子飞得好快,简直像老鹰一样”,这个不算。所以,比喻往往以不类为类,天南地北搭不上关系,因为你的想象力一搭就上。像林语堂有一次演讲,他说我这次演讲大家放心,我不会讲得又臭又长,他说演讲就像女人的迷你裙,越短越好。演讲跟裙子有什么关系?天南地北、不伦不类的东西摆在一起,这个就是想象力。
    
    
英国浪漫诗人雪莱有一篇很长的论文,非常有分量,就是《诗辩》,为诗辩论。他说“科学综万物之意,而诗综万物之通”,科学要分门别类,要分析;而文学和艺术要综合,要把不同的东西用想象力贯穿起来。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很多年,我的宿舍阳台朝着西边,有一座山,阳台下面有一块草地,草地的边缘有很多松树。我看到太阳落下去,落到西边,就落到松树的背后。我这样说“落日说,黑蟠蟠的松树林背后,那一截断霞是他的签名”。当然,落日不会讲话,我派他讲,这就是艺术家可以做造物主,可以让万物为他效劳。晚霞斜斜的一道好像落日签的名,这个签名的有效期间是黄昏,到了晚上我的签名就作废了,就像我们现在拿到的支票,一年之内要去兑现,对不对?所以我把人间的事情,跟大自然发生的现象综合起来,这样就成为一首诗。
    
    
灵感来自经验和想象
    
    
苏东坡这一首诗大家都知道,《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滿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有一些人就跟他抬杠,为什么“鸭先知”,为什么不是“鹅”先知呢?苏东坡对鹅有偏见吗?其实苏东坡讲得很清楚,这是他的间接经验,不是他的直接经验,因为这个画面是惠崇的直接经验,是苏东坡的间接经验,苏东坡是看画看来的。所以我说艺术经验可以互通:画家感受到的美,可以移到诗人的纸上;小说家书中所写的人情世故,可以移到导演的镜头前面。很多艺术,舞蹈、雕塑、绘画、音乐,与建筑、文学、戏剧都可以互通。假设一个作家可以这样互通,那他灵感的来源就会增加很多。
    
    
逾越节的那一天,耶稣跟他的门徒在一起吃晚餐,这个题材,《最后的晚餐》,是西洋绘画里面经常的题目,除了达·芬奇之外,至少有三个画家跟他画得不一样。这个宗教的、传说的、甚至历史的题材,后人根本没有多少知识,更不可能有经验。所以,该怎么分配师徒的座位?这个不能靠写实,要靠想象力,靠合情合理的推论。那时候还是罗马帝国时代,吃饭常常是坐在地上,桌面也是很矮的,不太可能师徒十几个人坐一排,而且都是正面的表情,好像要照相,这也不像最后的晚餐。荷兰有个画家叫DierickBouts,他画的耶稣正面对着我们,面对耶稣的有两个门徒,其中一个手里面大概抓着一袋金子。四方的桌子,13个人围着坐四面,好像打麻将一样;还有一个法国的画家,Ercolede'Roberti,耶稣身边一边有6个,这些人脸上没什么表情,好像师傅没有讲过那一句话一样;17世纪初的一个画家,PhilippedeChampaigne,又是一种坐法,是一条长桌,12个人面对面坐满。所以,同样的一个主题,画家笔下有完全不同的想象和不同的处理,风格不同,情绪也不一样。
    
    
我把《圣乔治屠龙》这幅图也拿来比较一下,这个也是不能写实之佳例。圣乔治是基督教的守护神,欧洲很多国家、省市都以他为守护神。相传有一个少女受到了骚扰,圣乔治就披着盔甲、骑着白马、挺着长矛来救少女。我们看拉斐尔的《圣乔治屠龙》:地下一条龙萎琐不堪,背后是那位不幸的少女,穿着红衣服好像在祷告,可是她的眼睛并没有看到人龙之斗,这匹马也没有看着龙,反而回过头去看主人,好像不是很认真的样子,而且背后的风景是阳光明媚,跟今天的西湖景色一样。所以我觉得这是野餐的好日子,不是圣乔治与龙争斗的战场。这是16世纪文艺复兴之初古典主义的画法。
    
    
19世纪初法国浪漫派的一个大画家,德拉库瓦,他的“圣乔治屠龙”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位武士的盔上有一只老鹰,青袍变成了红色的围巾,红色比较热情。他的马不是白马,是红鬃烈马,这个马惊动得前蹄腾起来。马的眼睛,圣乔治的眼睛,那位受难少女的眼睛,龙的眼睛,都聚焦于龙头跟矛尖快要接触的那一个空间,那一刹那。而那边的绝壁风云变幻,果然是绝战的战场。所以这个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艺术灵感的传达就很不一样,感情的呈现也各有差别。
    
    
采自绘画、雕塑和摄影的诗魂
    

    
我曾经为一些艺术品写过诗,我们大家来看一看。
    
    
这是梵高,他晚年,所谓晚年就是三十几岁而已,他37岁就死了,他去了巴黎,要追逐更多的阳光,追逐更生动的色彩,所以一路往法国南部走,一直到地中海附近的阿尔勒古城。因为白天太热,风沙很大,他就晚上出门画画,看不见怎么办?他就戴一顶大草帽,在草帽上插上几个蜡烛,像祭坛一样。在那样的情况下,画了这一幅画,我把它翻译成《星光夜》。梵高有恐高症,他看天上的星星好像都是在晕眩之中看到的,这样的人很苦,不过画在画面上倒是很有帮助。所以我写一首诗,我是这样说的:
    
    
当所有的眼睛,在天上,都张开/而所有的眼睛,在地上,都闭起/只剩下一双,你的,在守夜/守着地上的梦,天上的光/见证满天灿亮的奇迹/一盘盘,一圈圈/都转成热烈的漩涡,被天河/滚滚的迴波吐出又吞进…… (《星光夜》)
    
    看看我的诗,再回头看看那一幅画,这就是我所谓的美感经验的互通,或者是转化。
    
    
梵高的画里面很有名的就是向日葵。他常常把同一样事情、同一个场面画很多遍,来探讨所有表达的可能性。梵高为什么画向日葵?荷兰的国花是郁金香,他从来没有画过;他画法国田里面的向日葵。所以一个人的艺术也好,文学也好,取材不一定非得是家乡。梵高是荷兰人,他的头发有一点黄、红,跟向日葵的头发差不多;而北欧画派色调太暗了,所以他一路就往南方走,寻找更多的阳光,更丰富的色彩。我写过一首诗,就是《向日葵》。
    
    
这个吊桥也很特别。那时候日本平面绘画在巴黎展出,他们的画就用纯粹的色彩,不在调色板上调,直接画到画布上去,让观众的眼睛自己去做调色板。《荷兰吊桥》已经受了日本平面绘画的影响。我就在想象,梵高的一生,就好像经过这一座吊桥,从河的那一边到河的这一边来。
    
    
……为何你举起的一把/不是画笔,是手枪?/那一响并没有惊醒世界/要等一百年才传来回声/于是五百万人都挤过桥去/去挤满旅馆,餐馆,美术馆/去蠕蠕的队伍里探头争看/看当初除了你弟弟,没有人肯跟你/过桥去看一眼的/向日葵/鸢尾花/星光夜/那整个耀眼的新世界 (《荷兰吊桥》)
    
    这里提到了梵高的弟弟,他们兄弟两个只差4岁,感情非常好。梵高的画没有人买,他弟弟在巴黎每个月寄给他150法郎,让他好安心画画。怕哥哥面子不好看,他说我这是投资,将来天晓得我们可以赚多少钱回来。结果他一文钱都没有赚到,梵高在世时只卖出了一幅画,只有一个评论家写了一篇短文肯定他,如此而已。所以梵高的画是:生前没人看得起,死后没人买得起。
    
    
这个王庆华是一位摄影家,他常常带我到台湾的山上、野外去观察大自然,我也写了很多环保的诗。我这几年来为环保写诗,写了至少有100首之多。这是沙滩上的一粒粒细纱,拿显微镜看就是这样的,非常神奇,简直就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珍贵礼物,是海神用海浪带给我们的。
    
    
白净的沙滩是水陆的交易会/你来看,海神的摊位/多精巧的珊瑚与贝壳/不计岁月的琢磨,被风,被浪/被细致的沙粒慢揉又细搓/洗出人宠人爱的光泽/是从那位水精的宝盒/滚翻出来的这许多的珍品/就这么大方,海啊,都送给了我们/而人呢,拿什么跟她交换?/除了一地的假期垃圾/破香烟盒子和空啤酒罐 (《贝壳砂》)
    
    这是临潼出土的秦佣,在爱好美术的人看来,都是美的雕塑品。我为这个秦佣写过一首很长的诗。秦始皇陪葬的这些秦佣,他们曾经被带进了历史,好像一去不回头;但是过了二千年,他们又回到了人间,而我们呢?下地之后就不会回来了,所以我就在想这件事情。
    
    
……黑阒阒禁闭了两千年后/约好了,你们在各地出土/在博物馆中重整队伍/眉目栩栩,肃静无哗的神情/为一个失踪的帝国作证/而喧嚷的观众啊,我们/一转眼也都会转入地下/要等到哪年哪月啊才出土?/啊不能,我们是血肉之身/转眼就朽去,像你们陪葬的贵人/只留下不朽的你们…… (《兵马俑》)
    
    最后,我又回到画家来。台湾有一位画家叫刘国松,他的画风变过很多,1969年美国太空人登陆月球之后,引发他太空画的灵感。这幅《月球漫步》中这个很大的弧形,当然是月球,而左上方暗暗的蓝色的球就是我们的地球。李白的诗倒过来了:
    
    
……谪仙的名句/应该倒过来吟了/举头望故乡(多陌生而又壮丽啊)/低头踏明月/你跨出一小步/是人逼进一大步呢/还是神让了一步?/壮哉阿姆斯壮/你独步千古 (《月球漫步》)
    
    我的报告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根据余光中先生2011年3月31日在“浙大东方论坛”的演讲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整理人:李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