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教视野

网络公开课:没有围墙的大学

发布时间:2011-05-10来源:科学时报作者:陆琦2075


    ●“如果我们的学生在校内逃课,反过来到网上去淘课,我们在表示欣慰的同时——毕竟他们是在学习——更需要反思:我们的教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网络公开课让更多的青年学子能在虚拟的大学课堂上获取新的知识,将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对原有教学模式的一种改进。”

●“一定要体现大学自身的特色,先别管受众喜不喜欢,把自己的特色课程呈现出来。”

●“我们也可以将大学教授塑造成为传播高深学问的‘明星’。”

身处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打开一台与互联网相连的电脑,你便可以随时随地聆听世界顶尖大学、知名教授的课程,不用花钱,甚至连注册都不用。

10年前,这还近似一个乌托邦理想。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拉开了网络公开课的序幕。随着耶鲁、哈佛、剑桥、牛津等世界名校以及财力丰厚的基金会的陆续加入,全球的开放课程运动一发而不可收。

目前在美国已经有20多所大学加入这个行列;在欧洲,2006年开始启动英国开放大学的“开放学习”计划等3个公开教育资源实践项目;在日本,已经有16所大学公开了部分课程,其中包括东京大学、北海道大学等著名高校。此外,阿富汗、澳大利亚、奥地利、巴西、加拿大……也都不同程度地推出了相应的开放式课程,它们有的是拿出本校最拿手的课程,有的是将图书馆的一些资源开放。

2011年4月,人们终于在这场公开课的盛宴中看到了中国大学呈现的特色菜品——复旦大学联合门户网站在国内率先推出网络公开课。

据教育部透露,“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有数百所高校加盟、上千名名师参与、数万门课程或知识模块开放,将有数亿人从这种教育资源开放中受益。

对此,专家们纷纷拍手叫好:高高在上的象牙塔正在卸下门锁、拆掉围墙,这是教学史上继远程函授之后又一令人激动的创举。

从“逃课”到“淘课”

“以前爱逃课,现在爱淘课。”网络公开课使无数自修者在浮躁的网络社会产生了对优势教育资源的渴望。

记者对自己的同学、朋友进行了随机调查,有的喜欢耶鲁的《死亡》、《博弈论》,有的喜欢哈佛的《幸福》……大部分人希望通过网络公开课练习英语、补充专业知识,也有少部分是想以此开拓思维和眼界、活络一下脑筋。

“我个人很喜欢网络公开课。”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郭英剑教授也是“淘课”一族,他告诉记者,只要有时间就会经常看,而且还会把新的课程推荐给朋友和学生看。

“一方面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比如法律、历史等领域的课程,希望拓展知识面;另一方面关注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文学领域,主要学习他们的教学思想、对问题的当代阐释以及教学方法。”一聊到网络公开课,郭英剑就打开了话匣子。

郭英剑认为,目前的网络公开课之所以受欢迎,主要有三大原因。

第一,所有公开课都来自世界名校,这是吸引人们关注的重要因素。这就是“名校效应”。

第二,所有公开课的讲授者都是所在大学的知名教授、大牌教授甚至“明星”教授,他们的课堂教学思路开阔、内容与时代契合、对经典内容的阐释彰显了当代意识,教学方法也非常得当。在流行文化盛行的全球化时代,这样的人能够吸引人的注意,自然是在情理之中。

第三,无论是法学、经济学、社会学还是文学领域,都有极为吸引人的课程。而这些内容也是当今大学生正在学习和白领阶层关注的,吸引他们去“淘课”就不奇怪了。

“如果我们的学生在校内逃课,反过来到网上去淘课,我们在表示欣慰的同时——毕竟他们是在学习——更需要反思:我们的教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郭英剑认为,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同时,大学应该思考如何让青年学子自觉地留在自己喜爱的课堂里。

首先,反省我们当下的教育理念。应该说,我们的教育理念和发展思路都还有落后于时代的地方。

其次,深刻反思我们当下的教育手段。不能否认,我们还有很多教师,包括中青年教师,还无法适应甚至拒绝用当下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而与此同时,一些教师则过分依赖技术手段,忘记了更重要的是课程内容。

“网络公开课让所有人眼见为实地‘触摸’到了世界名校的水平。这就让我们在看到自身差距的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并非高不可攀。”郭英剑相信,中国大学只要不断学习、不断努力,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不过是时间问题。

将大学搬回家

所谓网络公开课,就是高等院校将教学课程、讲座录像、教学大纲、课堂笔记等做成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上,免费分享该资源。只要不求学历和学位,这种方式能让即便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家中就能享受到名校、名教授的课程,还能让在校大学生选择对自己最有用的课程。

这种模式被网友们称为:将大学搬回家。

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元培学院副院长卢晓东教授认为,网络公开课是大学传播知识的一种很好形式,对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知识升级以及民众的文化水平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网络时代以前,大众的中等教育基础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所以在大学传授高深学问的时候,无论是受众的知识基础还是媒介条件都不具备。只有在这两个必备条件建立之后,网络公开课这一新兴事物才能够得以发展。”卢晓东说,“美国之所以在这方面比我国领先,原因就在于其民众知识基础和设备条件的领先。”

作为网络公开课的忠实“粉丝”,郭英剑发现,目前的网络公开课大都是一些以讲授为主或者讲座式的大课堂教学,即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回答问题为辅的课堂教学,这与传统的课堂授课没有大的不同,与课堂内容、听课对象无太大的关系。

郭英剑同时指出,网络公开课与“百家讲坛”有所不同,“前者毕竟是一门课,而后者则是一个话题”。话题可以深入浅出,甚至旁征博引,只要能让人听得开心就行,但课程就要深入得多,有特定的教学目标。

卢晓东也表示,“百家讲坛”的受众是所有电视机前的老百姓,所以其课程内容会根据受众的不同进行调整。而网络公开课的课程就是大学课程,其直接听众就是大学生。“网络公开课代表了知识前沿和高深学问,‘百家讲坛’则不是。”

在郭英剑看来,名校网络公开课风靡全球,至少带来了三个改变:第一,从规模上看,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范围狭小的教育模式。不管教室有多大,学生有多少,在网络公开课面前,它都是狭小的,一堂公开课可以有成百万上千万的人们观看。第二,从影响力上看,既打通了全球高校之间的联络,也使高等教育走出了校门和国门,已经或者正在逐步影响着不能进入高校或者不能进入名校的人们,并且也在改变着在校大学生以及所有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方式。第三,从体制上看,将进一步推动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不仅是教育观念,还有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

中国大学:2011年推20~50门试点

在国外名校课程火爆网络的同时,人们不禁要问中国名校的网络公开课在哪里?

4月1日,复旦大学的网络公开课率先粉墨登场,立刻赢得一片热烈掌声。

“复旦大学在国内领先一步,却没有看到北大、清华的身影,这确实非常遗憾。”卢晓东感叹道。

据复旦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方明介绍,复旦近期筹资实施的“人文振兴计划”,其中专门有1500万元用于国际学术交流,校方将在全球遴选一流的人文学者,邀请他们来作短期访问。每位学者要作4~5场公开讲座,学校将把这部分讲座的视频制作成网络公开课免费向社会公开。

方明还透露,复旦平均每年还有超过2000场各类讲座,资源非常丰富。“过去5年来,我们也积累了大约500场讲座的视频,计划从中陆续选择一部分公开上网,与社会共享。”

紧随其后,在西安交通大学建校115周年之际,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公开课程也正式对外发布。

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公开课程是在西安交通大学学术资源平台的基础上,经过5年的积累和沉淀建成的,录制发布包括该校创源论坛、学而讲坛、曲江论坛在内的高水平学术讲座2000场,学术视频1900余小时,讲座内容涉及法学、理学、教育学、医学、工学、历史学、文学、哲学等八大学科。

记者了解到,不少大学也已开始投入网络公开课的开发,并已进入倒计时状态。4月初,浙江大学已经开会研究了关于网络公开课的启动,计划在今年9月前,将学校一些精品课程打造为网络公开课,实现完全开放,同时配有中英文对照的字幕。

为了规范并促进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和发展,教育部高教司还专门成立了“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专家组”。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教研处处长陆国栋教授是该专家组成员,他介绍,今年会在“985工程”高校和若干特色高校中进行试点。试点课程有两种版本,分别是18分钟和30分钟的精华版或压缩版。“把最能够吸引人的、能够互动的、能够引起兴趣的内容展现出来。”

陆国栋表示,网络公开课不完全等同于大学里的一堂课,课程是重新设计过的,会兼顾学生和大众两种需求。当然,其中学生的需求是首位的。

“具体的课程还在规划过程中。”陆国栋透露,中华传统文化和高新技术是两个重要主题。今年先推出20~50门,“十二五”期间可能达到500门。

至于资金,陆国栋表示还在预算过程中,主要是政府投入,学校会有部分投入,当然也希望有社会资金的投入。“估计10学时的一门课大概20万元左右。”

“网络公开课让更多的青年学子能在虚拟的大学课堂上获取新的知识,将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对原有教学模式的一种改进。”陆国栋希望中国的网络公开课能够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给上课师生带来压力

从具体制作来看,网络公开课对于软硬件方面的要求不算太高。

“网络公开课在技术上应该已经没有任何困难。”卢晓东指出,教授确定课程主题,在相关的录音背景、网络背景各种条件成熟之后,这门课程就能在网络上公开共享。就国内知名高校而言,“明星”教授其实非常多,他们有能力把知识主题传授得非常好。

而郭英剑则表示,“会给任课教师带来更大的压力”。毕竟,要把上课的全过程通过视频的方式实录并上传到网络上,这对任何教师来说,无疑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比如,授课内容就不能像过去那样有些微的随意处置,授课内容就必须更加集中,甚至每个时间段的相关内容的安排都应该更趋合理。

与此同时,对于听课学生来说,如果知道是在录像,也会有所不同。郭英剑曾经有过录像课,事后同学们反映说,自己的心态还是有所不同,比如因为更加注意自己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反而不敢像平时那样自由发言了。

去年上半年,郭英剑还曾经提出要把自己给本科生讲授的《美国文学》做成网络公开课。在征询学生意见的时候,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最终作罢。

虽然郭英剑对此感到非常遗憾,但他表示能理解学生。“因为我的课规模不大,课堂讨论比较多,需要学生现场回答问题,并且要不断回答我的追问,这对学生来说可能是个不小的挑战,而学生目前还不能在镜头面前做到随意地回答问题。当然,若是大课,不需要学生回答很多问题,或许就不成问题了。”

通过这个例子,郭英剑觉得,网络公开课有可能使部分甚至是大部分学生不敢像平时那样自由发言,这或许是其局限性之一。

“国外网络公开课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课程主题新颖、教育模式与国内不同,很多人都出于好奇才看一看,可能真正学下来的很少。”卢晓东认为,网络公开课受热捧,或许有一些“虚热”成分。

他说,我国的课程设置特别强调系统性,而国外的课程会将人生中比较重要的主题从某个学术领域中抽取出来。另外,我国大学的技术类课程还比较滞后,缺乏根据技术市场迅速作出调整的能力。“这可能是大家热衷国外网络公开课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大学在组织课程方面需要改进。”

卢晓东建议,我国大学在开设网络公开课的时候,一定要体现大学自身的特色,“先别管受众喜不喜欢,把自己的特色课程呈现出来”。此外,为了第一时间服务公众、促进技术升级改造,可以把技术领域最新的内容放上去。

“我们也可以将大学教授塑造成为传播高深学问的‘明星’。”卢晓东说。

考验大学社会责任感的“试金石”

郭英剑对网络公开课在国内高校的推广持乐观态度。“对于所有推出网络公开课的高校,都应该加以鼓励,同时应该鼓励更多的高校加入到这个行列,推出更好的课程。”他说,“任何学校都有自己的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只要他们意识到网络公开课的重要性,就完全可以、也有责任把优秀的教学实践记录下来,让更多的学子欣赏他们的风采,让更多的同行分享他们的成果。”

卢晓东则觉得“推广”并不确切,他期待更多大学基于社会责任感,由下而上地不断发展;期待各个大学能够同时行动起来,不光是“985工程”、“211工程”大学。“网络公开课是考验大学社会责任感的一块‘试金石’,是大学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标准。”

卢晓东指出,网络公开课发展到一种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成为知识学习的一个崭新平台,即有更多的课程、更多的老师提供高深知识的传播,让公众积极地学习并真正学到知识。

为此,郭英剑建议从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就大学而言,应该提高认识,充分意识到网络公开课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提高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比例的重要方式之一。为此,应该鼓励更多的大学教师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变为网络公开课。对于那些国家级、省部级以及校级教学名师,学校有责任、也应该有组织地将他们优秀的教学过程记录下来,并制作成网络公开课,这既是对他们教学实践的肯定和褒扬,也必定会成为全社会的宝贵教育资源。

第二,大学教师应该更加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唯有如此,才能迎接新技术时代教学需求的挑战。无疑,网络公开课不仅检验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对教学内容和教师的学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大学校园中的学生也应该提高认识,在享受网络公开课带来的益处的同时,更多地为那些无法进入大学校门学习的人着想,与教师一起,在把好的课程推向社会使更多人受惠的同时,也记录下自己这段青春的历史。当然,做网络公开课的学生,同样也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也要付出不少的努力。

(2011-05-09)
    
    
本栏目编辑助理 叶沈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