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教视野

对制定我国大学发展规划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1-05-11来源:科学时报作者:陈棣沭1688


    我国 “十一五”与“十二五”相交之际,适逢世界经济步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期与新的大调整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长期发展来看,欧美经济遭受重创,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继续增长、实力相对提升,中国高等教育也迎来历史发展的关键期,这无疑有利于缩短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在危中寻机、赢得先机,直系民族伟大复兴。为此,高校做好“十二五”规划寓意深远。

每所大学均有各自独特的校情校境、历史传统、学科布局、人员结构和地域特点,因此,大学战略规划的体例也各具不同。笔者参与编制了南京财经大学“十二五”规划,并参阅了卡耐基梅隆大学、康奈尔大学、康涅狄格大学、亚利桑那大学等美国常春藤联盟大学发展规划,认为在体例结构、行文规范、规划视野、分析方法、目标选择、保障措施等方面我国大学可借鉴世界著名大学的规划策略,以国际化视野制定学校发展大计。

规划既要有战略性又要有可操作性

以美国康奈尔大学战略规划为例,该校规划体例前后呼应,前言阐述本文规划的路径和方法,并对规划进行概要描述,随后阐述大学使命、愿景和师生员工深刻认同的核心价值,中间特别强调目标系统及其具体举措,随之突出财力、资金、硬件的支持,最后,描述规划实施的评估方案,附录中对大学发展多样性的承诺与大学使命、愿景的阐述上下呼应。

无独有偶,康涅狄格大学、亚利桑那大学突出战略目标的定性分析与量化描述;康涅狄格大学学术规划突出在本科教育、研究生与专业教育、科学研究、学识与奖学金、创造性活动、多元化、公共服务等方面学术战略规划的目标和举措的阐述。由此可见,国外大学将规划与评估方案同步,既阐述愿景、核心价值、战略重点,同时,其实施又与评估一以贯之,使规划既具有前瞻性、宏观性、战略性,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战术性。

南京财经大学在规划制定工作启动之初,就在广泛调研、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谋篇布局,瞄准关键,使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过程成为凝聚全体师生员工智慧、讨论教育理念与核心价值观、分析未来战略发展环境的过程。

突出大学核心价值的阐述

借鉴国外研究型大学核心价值,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发展规划对大学核心价值阐述应主要侧重以下内容。

崇真求是为旨。即要认清现代大学的本质属性,坚持求是崇真的办学宗旨,使大学真正成为探求真理的学术殿堂,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成为思想最活跃、创造力最丰富的学术殿堂。

坚持以人为本。教学以育人为本,保护并养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艺术家的好奇心和创造力,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办学以教师为本,提供一个竞争的学术环境,强调促进个人的成就和幸福感,激发他们探索真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确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突出创新为魂。致力于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努力把高校建设成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杰出应用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建设成为对提高国家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一支生力军。

强调责任为先。师生员工在促进学术成就和学术卓越的环境中彰显才智、能力和学术美德,同时培育个人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追求卓越为核。大学作为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科学知识的高等学府,应当保持相对独立的精神品格,坚持对现实的超越和对理想的追求,既服务社会,又引领社会,与时俱进,追求卓越。

发展文化为根。通过对全球化背景中多元文化的理性梳理和批判,以自身的文化理性和文化反思确立中国新文化的主要内涵,融会贯通古今中外文化成果, 吸收、守卫优秀文化,引导新文化的生成,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倡导多元思想的碰撞、多样文化的融合,强调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和谐增加效率。崇尚教育是个人的终生追求。

营造氛围为翼。提倡“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社会之责任”三者的统一。努力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潜心研究、鼓励创新的宽松学术氛围;尊重学术自由和学术讨论,在坚持学术自由的同时承担起为社会服务的学术责任。

拓展服务为擎。把服务区域、地方和行业发展放到办学的突出位置,发挥特色、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区域、地方和行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服务为宗旨,以贡献求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地方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重视对国内外高等教育走势分析

制定规划,必须重视对内外环境的审视与战略分析,在现状和环境分析中把握学校面临的机遇、挑战、优势、劣势,把握世界格局深刻的变革及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为赢得发展先机,科学谋划,同时关注国内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的新趋势。

目前,高等教育从“十五”的大扩张至“十一五”大发展转化为“十二五”内涵提升,特别强调:层次清晰,结构合理;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内涵发展,特色凸显;品牌塑造,国际领先。我国正致力于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并进一步扩大教育合作交流的广度与深度,形成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影响力的教育合作品牌。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由过去的“知识教育”转变为“全人教育”,致力于人才的知识、智慧、责任、使命、个性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社会发展和谐统一。各高校应明确各自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并在阐述上体现不同的自我认知和理想抱负。

(2011-05-10)
    
    
本栏目编辑助理 叶沈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