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教视野

高校创业教育理念急需革新

发布时间:2011-06-28来源:科学时报作者:郝俊5884


    ●“创富”的强烈意愿,往往导致创业的功利化,而没有想到创业背后最深厚的东西,是对自身兴趣的热爱与探索。

●创业过程必定伴随着价值的创造,但绝不仅仅是经济价值,也可能是社会价值等多元化的创业价值,并且人生观决定了创业价值观。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不能仅停留于提供一些创业课程或活动,构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将涉及到高等教育理念、体制、组织和目标等一系列的改革。

成为“2010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让李海星的名气更大了。这位来自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09级的硕士研究生,获此殊荣的原因是“自主创业,回报社会”。

李海星的另一个身份,是长沙恒润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兼执行董事。他创办的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专业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轮椅和电动医疗护理床。有报道称,公司仅电动轮椅这一产品的月产值就达40万元。不仅如此,他还和创业团队一起,为敬老院的老人们送去自己研发的电动轮椅。

李海星的创业经历无疑可以作为成功的典型和榜样,激励那些怀揣“创业梦”的学子走出校园为理想打拼。

然而,有成功者,也必有失败者。小马和小黄是北京某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两人去年合伙创办了一个游戏工作室,可是不到一年时间便“血本无归”,工作室就此解散。两人的失败换来了教训,并奉劝想创业的毕业生“先找份工作磨炼一下自己”。

又是一年毕业时。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背景下,自主创业被认为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大学毕业生的现实选择中,创业,依然不是他们所青睐的选项。

大学生创业“曲高和寡”

6月初,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落实和完善各项创业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创业。

由此,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基金”等举措遍地开花。

来自政府的扶持政策并非今年独有。早在2006年,北京市就有相关政策出台:持有北京户口的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想要从事个体经营或自主、合伙创办小企业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近年来,随着对大学生创业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国家和各级政府又陆续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

然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大学生选择毕业后直接自主创业的人数比例始终很低。根据日前发布的2011大学生就业蓝皮书,2010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1.5%。从2007届毕业生到2009届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均在1%左右。

在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中,有41%表示创业的最重要动力是“创业理想”,而仅有7%的毕业生是因“未找到合适的工作”而创业。

有关部门不断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同时,众多学子和家长的反应,却并不如期待中的积极和热情,给人以“曲高和寡”的印象。

对此,不久前在北京市某高校创业大赛中获奖的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辛振行道出了个中缘由:“我感觉大学毕业生对直接创业的欲望没有那么强烈。毕竟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下,对失败的宽容程度还不是很高。”辛振行同时表示,在巨大的生活压力面前,也很难有资金去直接创业。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技术经济与管理系副教授高旭东同样认为,一般来讲,人们都不愿意承担太多风险,因此毕业生如果能够找到一份基本满意的工作,就不会选择去创业。除此,他认为大学毕业生首先面临着养家糊口的问题,而不像众多国外创业者,大都已经衣食无忧。

高旭东坦陈,他并不鼓励大学生一毕业就去创业,因为首先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创业资金的难题。尽管国家出台了众多融资政策,也会有风险投资的参与,但是,他认为这些融资渠道所提供的资金比例非常小。

第三方教育数据资讯和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的调查结果印证了高旭东的观点。据统计,2010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近80%依靠父母、亲友和个人积蓄。仅有2%来源于政府科研创业基金或优惠贷款,而风险投资的比例也不足4%。

创业并不只是开公司

除了创业资金,高旭东认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不足,同样是他不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原因。

经验方面,高旭东结合自己对创业企业的研究指出,成功创业者的创意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之前积累的工作经验,并且能够在创业时得到各方面的支持。而这些条件,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具备。

知识方面,高旭东用讲授创业课程的亲身经历向记者介绍道,他经常问同学:“如果你去创业,是愿意把产品直接卖给老百姓,还是愿意卖给企业?”大部分同学的回答是,愿意面向老百姓。而根据研究,面向产业界的创业公司更容易生存下来。高旭东认为,这表明很多大学生并不了解创业的相关知识。

然而,对于大学生在毕业之时是否适合创业的问题,多年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徐小洲,则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他认为,并非一切条件都具备之后再去创业,风险就会降低。“撇开不同行业的适应性不看,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就应该去创业。” 因此,对于何时创业的问题,并不能一概而论。

在他看来,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比例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不够。“创业能不能做成,未来创业者自身的意识、精神至关重要。而创业意识不足,则是由很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徐小洲说。

原因之一,便是大多数学生希望求得一份像公务员一样稳定、有保障的工作。创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看不到为此付出之后能够收获怎样的远景,它要求创业者首先具备很强的冒险精神。

针对大学生的现实选择,徐小洲认为,最重要的问题并不在于毕业之时是否适合创业,而是在大学阶段,每一位大学生都应当具备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并对创业知识有所了解。

徐小洲紧接着强调,他所指的创业,并不仅是去开办公司、企业或工厂这种狭义的创业,而是一种广义的理解。有学者认为,广义的创业就是“识别机会、整合资源,将创意付诸实施的精神和能力”。

“在任何一个行业,创业其实都贯穿于我们的一生。即便不去经商,也同样需要具备这种精神。因为每一个人都需要从其他行业或阶层中学习对我们人生和事业发展有益的东西。”徐小洲说。

有学者认为,创业素质包括意识、精神、知识和能力四个基本方面。而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在徐小洲看来就是没有主观创业愿望,所谓“哀莫大于心死”。除此,冒险、创新和抗挫折等都是创业所必需的精神品质。

在创业知识和能力方面,据麦可思的调查,2010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人群认为创业最重要的基本工作能力中,有效的口头沟通、谈判技能、判断和决策能力分列前三位;同时,他们认为销售与营销、消费者服务与个人服务是最重要的创业知识。

由此不难看出,大学生创业群体对于市场营销能力普遍都很重视。而在高旭东看来,“创富”的强烈意愿,往往导致了创业的功利化,而没有想到创业背后最深厚的东西,是对自身兴趣的热爱与探索。

2000年,欧盟达成的十年经济发展规划即“里斯本战略”中强调,创业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创业精神,从而提升欧盟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同时指出“创业教育的益处并不仅仅局限于创办企业和提供新的工作岗位。创业指的是个人将创意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它包括创造力、创新和风险意识,以及计划和管理项目从而达到目标的能力”。

徐小洲表示,创业过程必定伴随着价值的创造,但绝不仅仅是经济价值,也可能是社会价值等多元化的创业价值,并且人生观决定了创业价值观。

创业教育并非为解决就业

在一般人的概念中,创业就意味着开公司当老板。而在学者们看来,创办企业仅是创业的最初内涵,其教育对象为商学院学生。据徐小洲介绍,欧美学者对创业本质的认识,“体现了顺应社会变化的动态过程”。

随着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创业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目前,美国和欧盟学者大都倾向于从广义的角度解读创业。有美国学者认为,创业者的态度和行为会影响一个人的专业和工作生涯,进而影响他在各个领域的行为方式。

由此,欧美发达国家在近年来提倡构建贯穿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创业教育战略,打造终身创业教育体系,以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培养年轻人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据徐小洲介绍,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了第一门创业课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创业型经济的发展,高校创业教育不断向商学院外部拓展,注重创业精神和学生专业的结合。除此,根据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的建议,美国一些高校将创业精神融入课程计划,培养未来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创业能力。

目前,美国已有超过1600所高等院校开设创业学课程,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体系。

在徐小洲看来,正是斯坦福大学的创业精神使得其所在的圣克拉拉谷从一个普通的“农场谷”,转变为举世闻名的“硅谷”。他认为,令硅谷与众不同的不仅是技术发明,更是技术开发、利用并将其推向市场的创业人才。

另一个著名的代表,则是麻省理工学院(MIT)。MIT教师和毕业生创办的高水平生物科技公司,使得美国128号公路成为全美著名的生物技术走廊,推动了该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

“到2009年,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46%来自大学生创业。”徐小洲介绍说。

在徐小洲看来,这些成就还依赖于美国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例如,据2010年相关报告显示,美国创业及营商环境的容易程度在18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4,前三名分别是新加坡、新西兰和中国香港,而中国大陆位列第89位。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我国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远高于本科毕业生。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集中在服装零售业和建筑装修业,而本科毕业生则主要集中在小学和中学教育行业、互联网运营和网络搜索门户业。

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的知识型创业比例明显偏低。对于技术含量偏低的创业,很多大学生也并不认同。辛振行向记者表示:“如果在技术或创意上真的有核心竞争力,那么去创业没有问题。但如果说是毕业后去开饭店,我个人认为那还不如不上大学,直接去开店就好了。”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高旭东同样认为,应该鼓励学生毕业后去进行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并且自己真正喜欢的创业。“正如MIT对技术创业非常强调。如果这个技术可以为社会带来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服务,在这个基础上去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要更大一些。”高旭东说。

针对目前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徐小洲认为需要从更高的层次去理解和实施创业教育,而不能仅限于解决就业问题这一个方面。他认为,解决就业固然重要,但这不是创业教育的全部。

“我觉得有必要从狭义的创业概念圈走出来,否则对于鼓励当代大学生去创业,拓展他们的创业范围和创业面是没有好处的。”徐小洲建议道。

“我们做得还很少”

早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时就提出,21世纪的青年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当拥有“第三本教育护照”——创业教育。

我国政府对高校创业教育的积极倡导,可追溯至21世纪前夜。1999年,教育部发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更加积极地倡导和推行高校创业教育。2005年,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和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在中国大学生中开展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教育中国项目。

而回顾十多年来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徐小洲不无感慨,他说:“和十年前相比,我们做了很多。但是要和几十年后要求年轻一代所承担起的角色相比,我们做得还很少。”

因主要着眼于就业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大多依赖于就业指导中心或者团委等部门推动。在徐小洲看来,在这种情况下,很少有人整体考虑创业教育的对象、目标和路径,缺乏系统性谋略,开展的活动也都比较零散,“且大多停留在表面”。

究竟该通过怎样的一系列行动,去实现创业教育的意图、引领学生的创业意识、针对不同教育层次和地区做出有特色的创业教育?徐小洲表示,我国教育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实践都还远远不够。

“我们现在还只是有一个构想,战略序幕尚未拉开,而战术性的问题更是没有深入。”徐小洲认为,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创业教育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仍需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同时还要认真考虑我国创业教育应有的特点。

其中,创业教育的观念、传统、环境、平台、师资和课程等方面的问题,均成为目前制约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六大难题。

与我国创业教育由政府驱动不同,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是由市场驱动的,这与其社会观念不无关系。“在他们的社会意识中,如果能够创造一项事业去帮助别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那是非常荣耀的事情。”徐小洲介绍说,“而东方意识中,不少人依然认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甚至能够出人头地做官,是最荣耀的事情。”

为了使创业教育有更广泛的参与度,徐小洲首先建议,应当从广义的概念层次理解创业。他表示,了解如何创办企业仅是创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这并不意味不想办公司的人就不需要了解创业。

高旭东则认为,创业教育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让大学生更加冷静而理性地思考创业。

尽管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然而,徐小洲同时认为,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正迎来最佳发展机遇期。无论如何,高校创业教育确实是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徐小洲给出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策略,包括:打造创业教育系统工程,让政府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建立多类型的创业课程,积极探索高校创业教育资金的多元化,构建创业教育支撑体系,加入国际创业教育合作网络。

此外,徐小洲认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不能仅停留于提供一些创业课程或活动。构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将涉及到高等教育理念、体制、组织和目标等一系列的改革。

(2011-06-28)
    
    
本栏目编辑助理 叶沈俏